兒童心理學實驗 | 嚴厲威脅,還是溫柔勸誡?
發佈時間:2024-12-20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張宏濤★實驗內容
1965年,美國人類學家喬納森·弗裏德曼做了一個實驗。他召集了40名7~10歲的男孩兒,並向他們介紹了一款非常好玩兒的電池機器人。然後把他們分成A、B兩組,進入不同的房間,房間裏還有棒球手套、玩具手槍等,但顯然都沒有電池機器人更吸引人。
實驗人員對A組學生發出嚴厲威脅:如果你們碰那個機器人,我會非常憤怒,並將採取一些行動。而對B組學生,實驗人員則用溫柔勸誡的方式:不要玩兒那個機器人,那樣做是不對的。結果顯示,這兩種方式都有效地阻止了孩子玩機器人。
幾週後,新的實驗人員將原來的孩子們召集在一起,按之前的分組將其分開。實驗人員走後發現,A組有3/4的孩子選擇玩機器人,B組有2/3的孩子仍拒絕玩機器人。
★分析與對策
實驗證明,嚴厲威脅和溫柔勸誡都能在短時間內約束孩子的行為。但把時間拉長,威脅的方法就對大多數孩子無效了,而溫柔的方式反而持久有效。這些被溫柔勸誡的孩子內化了自己的決定,從而有意識地不玩機器人。
這個道理其實在我們中國早已有之。所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相信父母最頭疼的就是孩子難以管教,嘴皮子磨破都不聽。有不少父母選擇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然而,不少“唱紅臉”的父母反映,無論自己怎麼威脅孩子,孩子都無動於衷;但在“唱白臉”父母的面前,孩子卻是個乖寶寶。這是因為“唱白臉”溫和、信任的態度反而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孩子會認為,我是自願成為一個懂事的孩子的。如果接受的是威脅,孩子可能會假裝聽話,當父母不在身邊,反而會報復性地“搗亂”。
那麼應該如何管教孩子呢?有以下幾個建議:
第一,衡量育兒方法是否恰當,不要只看當下,要看哪種方法效果持久。急於一時,反而會功虧一簣。
第二,儘量不要威脅孩子。威脅雖然暫時能起到約束孩子某些行為的作用,但不能持久。最關鍵的是,培養的是孩子的他律。當你不在孩子身邊時,他可能會和平時大不一樣,報復性放縱。我見過一個家長平時對孩子要求特別嚴格。孩子在他面前乖得像只小綿羊,但在其他小孩兒面前卻經常説髒話,甚至喜歡動手打小朋友。
第三,溫和地告訴孩子,你希望他如何做。交流時,要抱著信任的態度,不要質疑孩子,給予孩子正面的期待。如果你認為孩子就是調皮搗蛋,他也會如你所願,真的變得調皮不聽話。
第四,如果父母溫柔地和孩子交流,孩子會不自覺地學會和人溫和地交流;反之,父母威脅孩子,孩子也會以彼之道還治彼身,威脅父母,甚至他人,使人際關係陷入困難。
要提醒的是,在對待孩子教育的問題上,父母的態度首先要保持一致,切忌一方溫柔、一方嚴厲。溫柔勸説,大原則上別跑偏,孩子“不打不罵”也可以“成大器”。
(文 | 張宏濤 心理諮詢師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婚姻與家庭》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
全國統一心理援助熱線“12356”明年5月1日前開通2024-12-25
特別策劃 | 讓情緒價值成為幸福婚姻的 “軟實力”2024-12-25
大咖會客廳 | 張天布:別焦慮,孩子可能是“假抑鬱”2024-12-24
世界沒變但感受變了:你的“心情不好”可能是疾病信號2024-12-24
江西省心理諮詢師協會2024年開展心理科普宣講1573次 覆蓋1205所學校2024-12-24
第三屆江西省社會心理服務理論與實踐研討會在南昌召開2024-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