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玩是最好的學習!14萬多家長“圍觀”獨特心理美育課

發佈時間:2024-04-29 14:27:0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黃明 等

“玩是最好的學習”“語音語調比文字更能傳達情感”“空心病和童年期情感忽視有關”……4月27日晚,由武漢市教育局、長江日報社聯合主辦的“在這裡·共成長”家庭教育公益直播課堂第二季《了不起的感知力》開講。

當晚,長江日報社高級編輯、樂評人李皖,民謠歌手、音樂治療師馮翔,高級心理諮詢師羅學強三位講師帶來了三場視角獨特的心理美育課,幹貨滿滿的分享吸引了14.3萬家長及師生觀看,大家紛紛刷屏讚嘆“很有幫助”“很受啟發”。

製圖/馬晶晶

對美的感知不是“教育”出來的

李皖《生命中的怦然心動——開啟一扇日常生活美育的大門》

打開感知力有多重要?李皖老師作為資深媒體人、樂評人,同時也是專欄作家和詩人,在講座中透露自己曾是鄰居眼中的“野孩子”,何以上學後成為非常優秀的學生?驀然回首,他發現其中的奇妙在於,“玩”和“美”之間的深刻關聯。對美的感知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源於切身的經歷,通過“參與世界的秘密”打開一扇又一扇大門。

講座一開始,李皖老師向大家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想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他對此的思考是:“往往我們想把孩子培養成自己想成為的人。”但不論是認可孩子的平凡,還是培養他成名成家,都有一個基本的目標,“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一個豐富的人,對世界有豐富的感知,能對各種事物産生興趣或有理解力”。

長江日報社高級編輯、樂評人李皖。

然而教育的目標容易確立,結果不可預測。李皖説,新時代的育人目標——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德、智、體都相對有可量化的具體指標,“美”和“勞”卻帶有難以理解的色彩,這就像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事情一樣,“所有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神秘的”。但這種看不見的力量非常強大,“它就像一粒種子在你體內秘密地發芽”。

“感受並非知識,愛也不是學問。我們真正想要賦予孩子的,是一種感受力,而我的人生經歷恰好能夠證明這一點。”李皖講述了自己童年野生野長的經歷:父母兩地分居,母親三班倒,帶著三個孩子無暇他顧,他捉知了、玩蟋蟀,在曠野中自由成長。“當我掀起一塊瓦片,發現一顆西瓜苗正在生長,而它的根還帶著我們所説的西瓜籽……這種充滿趣味的探索秘密的感受,就是生命中的怦然心動。”

“我成為那一帶捉知了最厲害的人,因為我去了解了它們的習性。”李皖講述了許多有趣的往事:通過玩蟋蟀建立了對整個世界邏輯的認知,“打撇撇”讓自己明白交流的重要性,通過認識一朵朵有名字的雲愛上閱讀……所以“不要輕視玩和熱愛,玩是一種最好的學習。”

玩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持續性,必須深入到事物的內部,不斷去開拓秘密。在講座的最後,李皖説,教育雖然有不可捉摸的神秘一面,但也存在可把握的規律。“整個人生和世界都是一個秘密的世界,當你深入其中時,實際上是在獲得對事物的一種結構性認知,這將潛移默化地促進你對各種事物的理解。”

音樂是“功能”而不是“技能”

馮翔《在音樂中學會體驗和正確表達情緒》

大多數武漢人是從《漢陽門花園》認識著名的武漢民謠創作人馮翔的,作為精神科醫生和音樂治療師的他在直播中告訴家長朋友,音樂是體驗和正確表達情緒的一種路徑。音樂的“樂”在古代可以跟“藥”通用,意味著音樂從它起源開始,就帶有很重要的功能性的,能夠更直接地體會到某種情緒。

馮翔説,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有些家長把它當成一個技能比如考級升學的捷徑,忽略了音樂本身對孩子的影響,反而會讓孩子反感,音樂便失去了音樂美好的部分。在日常表達當中,有一些比文字內容更重要的部分,比如語音、語調、節奏等,都能傳達更真實的情感,被我們稱作“言外之意”“話外之音”。

民謠歌手、音樂治療師馮翔。

怎麼去讓自己的表達更真實然後還能夠讓別人産生共情呢?馮翔建議,爸爸媽媽帶著孩子自己寫歌!“五音不全或者孩子對音樂沒興趣?這沒關係,他一樣能夠創作出自己的音樂。”他打比方説,春天我們去了一個公園玩,看到有一片紫色的花,有很多小朋友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可能會跳起來説“紫色的花花”,這是有節奏的,爸爸媽媽能不能幫他補上一句:紫色的花花,真好看吶,一句句加上去,慢慢地不是有詞了嗎。

馮翔強調,家長在陪伴著孩子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可以跟孩子做一些討論,或者和孩子一起創造屬於自己的音樂,提升感受和表達愛的能力,有助於應對漫長人生過程中的各種壓力。

不要讓自尊成為“有窟窿的杯子”

羅學強《情感解碼:構建孩子的人格基石》

孩子的安全感和價值感究竟源自哪?當晚第三堂課,心理諮詢師羅學強以《情感解碼:構建孩子的人格基石》為題分享了親子關係中情感連接的重要性。在他的工作室裏,來訪的孩子們往往帶著各種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背後,很多是他們在早年生活中未能得到充分的情感關注和回應。

被情感忽視的孩子會陷入一種自尊受損的狀態。“非常多的心理問題都和自尊受損有關係,”羅學強説,“自尊就像一個杯子。如果這個杯子,被戳了幾個窟窿,不論裝多少東西進去他都會漏掉。”他通過著名的“代母實驗”,揭示如果忽略了愛和人性,將是原生家庭的災難。

高級心理諮詢師羅學強。圖/余晟多 張吉潤 攝

在這個實驗中,心理學家哈洛製作了兩隻代理母猴,一隻是用鐵絲網做成的,上面帶有奶瓶;另一隻是用絨布做成的,但沒有奶瓶。然後,他將一些幼猴與這兩隻“母猴”放在一起。結果發現,幼猴大部分時間都與絨布“母猴”待在一起,只有在饑餓時才會去鐵絲網“母猴”那裏吃奶。即使在受到驚嚇時,幼猴也會緊緊抱住絨布“母猴”。這個實驗表明,在孩子的早期成長中,生理滿足不能夠代替精神和心理的滿足。

講座中,羅老師深入剖析了言傳身教的心理學依據:他指出,人們會將父母身上理想化的品質,經由學習和互動,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而這部分便成了個人人格的基石。他強調,父母要真正地看到孩子的情緒和感受,“你們與孩子交流時眼神中所蘊含的光芒,就是構建孩子人格基石的最佳養分。”

【網友反饋】

水果湖二小家長鄧明輝:聽了李皖老師的課,我深受感動和啟發。一朵花,一片雲,一江春水……當一個孩子用整個心靈去感知周圍的世界,創造力的源泉就打開了。

華科大同濟附小家長孟睿:給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讓他在探索中建立與自然、萬物、世界的連接,“參與世界秘密”。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定會自己找到向上生長的動力。

華師附小家長咼冬冬:玩是一種沒有功利性的活動,但它卻能讓孩子獲得最真實的體驗和感受。我們要鼓勵孩子多參與各種活動,讓他們在玩中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潛力。

位育中學家長吳銘傑:音樂是一種超越語言的表達方式,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的陪伴非常重要。與孩子一起聽音樂、討論音樂,家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請你喝茶:李老師給我的啟發是,引導孩子找到自驅力是最好的教育。

@林書豪: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也是一段雙向成長的過程。

@不知曉:陪孩子成長也是重回生命最初的快樂時光,我很享受陪伴孩子的每一個瞬間。

(長江日報記者黃明 毛茵 通訊員鄒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