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有效治理心理諮詢市場下亂象 推動我國心理諮詢行業健康發展

發佈時間:2024-04-29 11:31:3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馬青

據《半月談》報道,時下,心理健康問題為大眾所關注,心理諮詢的市場需求日漸龐大。但是,這個行業卻出現了各種亂象,包括收費標準模糊、諮詢師資質難定、機構魚龍混雜、公益服務欠缺等,心理諮詢的“病”到了該治的時候了。

心理諮詢師的需求有多旺盛呢?衛生部數據顯示,我國14億人口中,預計有1.9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或心理障礙,需要專業人員干預。2021年一個研究團隊發佈在《柳葉刀-精神病學》的研究報告顯示,我國抑鬱障礙患者中,僅有9.5%接受過治療,其中只有0.5%獲得了充分治療。按照世衛組織的建議,每千人應該擁有一名心理諮詢師,也就是説,14億人口應該需要140萬從業者。然而,國內28萬高校心理學科專業畢業生中,僅有6.51%從事心理諮詢師職業。

心理諮詢師並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正常情況下,培訓心理諮詢師的嚴格程度不亞於培訓一名醫生。有專家表示,一名合格的心理諮詢師,其系統培養過程和醫學臨床專業碩士類似,一般本碩期間要學習30多門專業課程,並需要在督導下接受至少250小時臨床心理實踐和200小時專業督導(團體和個體督導)訓練。在此基礎上,還要終身接受繼續教育和職業倫理監管。

一方面,心理諮詢師需求大、專業門檻高,另一方面卻是市場上氾濫成災的所謂“心理諮詢師”速成培訓。2017年底,心理諮詢師從國家職業資格目錄中去除。人社部不再負責心理諮詢師考試,本來是希望發揮行業協會和第三方機構的作用,用社會化的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取代原來的職業資格認證。可是,取消之後的“空窗期”卻成了一些人混水摸魚的契機。有報告稱,近10年全國存續的心理諮詢機構累計超過10萬家,每年新增心理機構平均增速在40%。數量快速增長的背後,是參差不齊的培訓品質和注水嚴重的培訓證書。不少培訓考試是以收費為目的,宣稱低門檻、零基礎,只要花了錢,非專業人士經過突擊培訓就能拿證,實際並不具備執業能力。

可以發現,當下的心理諮詢市場存在如下亂象:一是資質不統一,行業不規範。消費者無法確認諮詢師是否合格,還有些機構“挂羊頭賣狗肉”,以心理諮詢的名義進行其他業務,或者使用不明確的治療手段。二是價格不透明,收費無標準。心理諮詢費從數百元到數千元不等,有的機構按整套療程收費,費用高達數萬元,正是利用了人們病急亂投醫的心理。三是公益性的心理熱線由於經費不足、人手有限,公立醫院的心理醫生非常有限,常常是一號難求,難以滿足公眾需求。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抽絲剝繭的耐心。比如,應該考慮由行業協會牽頭,建立統一的職業準入標準,對教育背景、培訓經歷、實踐經驗等提出明確要求;建立行業內部的倫理規範和職業行為準則,明確心理諮詢師在工作中應遵守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範;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對心理諮詢師的執業行為進行監督和評估,包括對諮詢服務品質的評估、客戶滿意度調查、投訴處理機制等,確保諮詢服務符合標準並保護客戶權益;對公益性的心理熱線服務,可以採用政府購買方式,加強財政資金的支援,畢竟精神健康也屬於公共衛生服務的一部分。只有推動心理諮詢行業規範化、專業化,這一行業才能真正健康起來。(齊魯壹點 馬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