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馬寧:精神障礙並不少見 更需改變的是大眾的誤解

發佈時間:2024-04-17 11:28:45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受訪專家:馬寧,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共衛生事業部主任

生活中,每個人都有遇到精神健康問題困擾的可能。隨著社會發展,工作、學習和生活的節奏也隨之加快,雖然物質條件相比以前更為豐富,但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也帶來了精神壓力。

精神障礙其實並不罕見

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精神障礙其實並不罕見。據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2022年《世界精神衛生報告》,大概全球每8個人中就有1個人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在10-19歲的兒童青少年群體中,每7個人中就有1個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問題①。

精神障礙,即我們的感知、思維、情感、意志、行為以及智力等精神活動方面的異常。其發病機制非常複雜,跟神經遞質、神經內分泌、遺傳等生物學因素有關,也與心理社會因素、人格特點等有關。精神障礙需要進行規範專業治療,很多患者都可以達到臨床治愈。

精神障礙的範圍很廣,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常務副主任、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公共衛生事業部主任馬寧介紹,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焦慮症、睡眠障礙、雙相情感障礙、強迫症、厭食症都屬於精神障礙;此外,比如中風後的抑鬱、癲癇所致精神障礙等,一些軀體疾病也會導致精神症狀。

比精神健康問題更可怕的,

是大眾的誤解!

雖然總體人群相當龐大,但社會上普遍對精神障礙患者存在著一些刻板印象,如“非理性”“工作能力差”“有攻擊性”等,同時因為害怕被貼上這些“標簽”受到歧視,不少精神障礙患者忌諱就醫,甚至在尋求治療後仍感到不安……與精神障礙帶來的實質性傷害相比,患者首先受到的傷害可能源自大家的誤解和疾病污名化。

馬寧主任介紹,對於精神障礙的污名和歧視其實非常普遍。主要包括四個層面,公共污名、自我污名、關聯或附屬污名以及結構或組織污名

1.公共污名:公眾對於精神疾病存在一些誤解,這些誤解包括認為精神障礙無法治愈、精神疾病患者無法勝任工作,甚至認為精神疾病具有傳染性等。

2.自我污名:即大家常説的“病恥感”。它的根源來自公共污名。當患者內化這些刻板印象、歧視與偏見時,便形成了自我病恥感,個體因此産生自卑心理,自覺低人一等。

3.關聯或附屬污名:患者家屬或身邊人士也內化了這種歧視與偏見,叫做關聯或附屬污名。

4.結構或組織污名:在社會文化裏,對患者的偏見與歧視行為。比如,某一些公共場所寫有精神障礙患者不得獨自入內等標語。

精神障礙污名會給患者帶來多重負面影響,比如畏懼外出,不敢就醫、求職和交友。當患者逐漸與社會隔離,他們的功能狀況往往會進一步惡化,形成惡性迴圈。馬寧主任介紹,“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出現自我污名化的現象,要比抑鬱症患者、焦慮症患者高。”相關疾病的公眾認知有待加強。

打破精神障礙病恥感,

我們能做什麼?

“病恥感”極大地阻礙了患者正常就醫、回歸社會。因此,消除污名和歧視至關重要。馬寧主任介紹,精神障礙污名的消除主要有三個舉措,即知識教育、社會接觸和結構改變。

1.知識教育:當前公眾對於抑鬱和焦慮的認知有所增長,但對於精神分裂症的認知仍然有限,廣泛的科普宣傳十分必要。“對疾病了解越多,對它的偏見和歧視就越少。”馬寧主任説,在公共污名方面,由於對疾病的宣傳不足,無論是普通民眾還是患者自身,都容易接收到疾病的負面資訊。若公眾能夠了解到,許多患者經過治療後恢復良好,這將有助於減少公共污名,進而減輕患者的自我污名感。

2.社會接觸:是指存在有精神障礙問題的個體與普通人群之間進行接觸,現階段社會接觸是減少污名化和歧視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包括面對面接觸,如邀請患者做講座分享康復經歷,同時也包括線上接觸、影視作品接觸等形式。

3.結構改變:改變現有制度、文化、政策裏的一些歧視和偏見。消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包括法律規章制度的調整、財政投入的加大;規範媒體宣傳報道;大力發展社區精神衛生服務,提高服務可及性;對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精神衛生知識和污名消除培訓等。

在消除精神健康問題污名化和歧視方面,馬寧主任多年來也一直在探索與努力。2013年啟動的“嚴重精神障礙社區同伴支援項目”,目前已在全國25個省份306個社區開展,馬寧主任介紹,同伴支援項目主要針對精神分裂症和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同伴支援”在於那些曾經歷過相似困境並成功克服的個體,能夠為正在面臨相同挑戰的人提供寶貴的支援、鼓勵與幫助。目前,該項目已納入民政部《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工作規範》,未來也將惠及更多精神障礙患者。(健康時報

參考資料:

①世界衛生組織.《世界精神衛生報告》.2022.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40049338

②Huang Y, Wang Y, Wang H,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J]. The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3): 21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