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心理中國論壇 | 青少年家庭治療的實操:“知行合一”如何“行”

發佈時間:2024-04-18 08:4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陳向一

“知行合一”如何“行”

——青少年家庭治療的實操

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家庭治療作為一種心理治療的方式在國內逐步為人知曉,也開始獲得了大家的認可。何謂“家庭治療”?概括來説就是:從系統的脈絡來理解來訪家庭面臨的問題與症狀,用系統的資源來尋求解決問題之道。家庭治療師總是從人際互動的角度,從場域的角度來看人和理解人。

在實際工作中,在臨床上怎麼做家庭治療,尤其是做青少年的家庭治療。怎麼樣能夠抓住治療的主線,讓解決問題的路步步深入,直至成功?筆者就近年來的臨床實踐和教學培訓中的一些經驗體會,加以介紹。

目前在心理治療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治療師要有專業的勝任力。從家庭治療的角度來看,勝任力包括三個部分:所思——必備的理論基礎;所見——在現場認識呈現出的人際互動和關係;所行——治療師做的一些具體工作。一般來説我們能看到的是治療師的所行。根據它往回溯源,估計治療師見到了什麼,而治療師的所見背後有他自己的理論根據即所思。在臨床工作中,我們希望的是“帶著我們的所思,配合我們的所見,從而決定我們的所行。”在知行合一之中,找到真正能夠幫助家庭成員的方式方法,達到切實可行的治療效果。

具體如何“行”呢?目前在國內,翻譯國外著名專家的書籍越來越多,我們本土治療師自己寫就的治療理論和方法的書籍也越來越多,真正達到了汗牛充棟的程度。然而家庭治療是一個實打實的具體的臨床工作,是一門“技藝”,一門需要長期打磨的“手藝”,理論需要跟實踐結合起來。

米鈕秦等人編寫的《家庭與夫妻治療:案例與分析》把家庭治療步驟做了一個梳理,作為臨床上的操作性理論和手法,也稱為四步地圖。

例如有一個孩子不上學,治療師要去了解爸爸媽媽是怎麼處理的。爸爸可能説孩子不上學不是什麼大問題呀,從小我家也沒管過我,我有時候也不去上學,但是讀書並沒有受影響。媽媽可能説就是你不抓緊,孩子小時候不抓,大了就會岀問題等等。父母的看法不一致,導致了他們兩人很難一致地處理孩子不上學的問題。而他們在處理問題時表現出相互指責、互不認可的互動模式,這個模式常常又受個人過去的生活經驗對現在的影響,從而父母不能合作成為有效處理問題的夥伴。最後家人都理解是彼此的交流妨礙了彼此有效的執行功能,於是問題被重新定義,也開始有了拓展新選擇的可能性。

通過治療,家庭成員對問題有了重新定義。例如他們會認識到,目前我們孩子岀問題跟我們不能很好地合作、跟他的個人發展、跟我們所處的家庭週期等都有關係。孩子在長大成熟向外發展時,對家庭後方是不是穩定和安全,是會有些擔憂的;或者父母隨著孩子的長大,還沒有改變與孩子相處的方式,這是從家庭週期的角度來看。此外,從三角關係的角度來看呢,例如夫妻有矛盾的時候,孩子常常會卷到裏面去,形成一個相互纏繞,等等。通過這些討論,家人對問題有了新的看法,同時他們也形成新的解決問題的可能性。這個時候,問題就有可能得到解決。這就是四步地圖。

米鈕秦的華人弟子李維榕教授不斷將這個治療的思路細化,非常實在地修訂成目前的六步地圖。這個地圖是從前面的四步地圖來的。不過更加細緻而具體化,可操作性越來越強。

家庭治療六步地圖——評估與治療的方向與途徑

● 需要處理的問題是什麼?

● 家人是怎樣處理的?

● 他們的互動模式如何妨礙了他們的合作?

● 他們的互動模式需要怎樣的改變?

● 治療師如何幫助他們帶來改變?

● 有沒有達到改變的目的以至於解決了問題?

下面我們仔細來談談這個六步地圖

第一步,需要處理的問題是什麼?這一步跟其他一些心理治療方式不太一樣,即立刻針對問題開始工作。而不是問“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治療目標指的是對結果的預期,跟現在“需要處理的問題”稍微有點不一樣。

第二步,家人是如何去互動處理的?治療師非常具體地去了解處理問題時家人做了什麼,他們是如何做的。舉個例子,家裏有個孩子不去上學。家庭來治療後,孩子説我們家就是因為我爸爸不作為,我媽媽太控制,所以才會出問題。聽起來孩子很有所謂關係的思考。但是治療師知道,僅有這樣概括性的結論是不夠的。他會繼續跟家人討論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什麼樣的不作為,什麼是太控制等等。請孩子談談,爸爸講講、媽媽也講講,尤其是讓他們彼此互相講講。這樣治療師可以觀察到家人、通常是父母他們是如何具體地處理“不上學”這個問題的,他們的處理是否表現出某種反覆出現的樣貌,或者稱為模式。

第三步,他們的互動模式如何妨礙了彼此的合作?

治療師觀察到了家庭裏父母的互動模式後,需要讓他們自己也看到和認可。模式並不複雜,不過“彼此對抗”或者“一追一逃”等幾個。在交談中,治療師跟家人一起探討,讓家人發現問題處理不成功,常常是因為他們互動的模式妨礙了彼此的合作,就像俗話説是豬隊友而不是神隊友一樣。成為豬隊友是因為父母各自堅持己見,彼此不能成功合作調整互動的方式,被卡住了。

第四步,互動模式需要怎麼樣的改變?比如説,家人都同意媽媽太控制了,都同意爸爸太不作為了,而且彼此互不認同對方的考慮和做法。那他們可以怎麼樣去改變呢?一般來説治療師會在現場,請爸爸媽媽當場對話交流(所謂活現)。例如:爸爸你説你要改變不作為,現在請你直接而具體地跟孩子媽媽説……治療師對媽媽説:你準備怎麼辦?你認為爸爸講得還可以嗎?他能做得到嗎?如果他做不到你怎麼幫他?如果他做到了,你又會怎樣讓他知道你體會到他做到了?治療師在現場就是這樣非常具體地跟他們探討要怎麼樣來改變,尤其是改變彼此的互動模式。

第五步,治療師如何幫助他們帶來改變?在這一步最重要的是治療師的敏感性,要挖掘新的交流方式,及時停止無效的互動行為。例如李維榕教授曾經提到治療室中的“魔法椅”,就是治療室裏的雙人沙發。她會説“你們兩口子意見不一致時,就會越講越差甚至吵起來。但是你們坐在這個沙發上,就要好好講話。你們現在開始講,我來幫你們。”這麼做其實是要聽他們的對話,聽什麼呢?第一談的是什麼;第二她們是怎麼談的;第三是當下的語境,是不是一個適合談這個話題的場所,和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治療師在此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幫他們去調校,像調音師一樣。例如你這麼説,她那麼説,你這麼説,她那麼説。“嘿,我來幫你調一調,你這樣跟他説試試看,然後再調整”。治療師在現場是真正地、切身地、投入地跟來訪的家人一起摸爬滾打,幫他們改變交流或者互動的模式。只有他們確實感覺到“哎,當我這樣講話的時候,好像我得到的反饋真的跟以前不一樣了”,或者説“我以前怎麼就沒有這樣跟我老婆談話的呢”。如果是這樣的話,每一次治療都會帶來一些新的思考或者新的經驗,這就是治療在深入的標誌。

第六步,有沒有達到改變的目的以至於解決了問題?

這是結束治療的階段。最後我們還要回到起初第一步家人帶來的問題上,以效果來做結論:家庭帶來的問題到底解決了沒有?例如家裏孩子不去上學,通過這—系列的改變步驟,他的孩子是不是去上學了?家庭治療不來虛的,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你帶來的是需要處理的問題,最後就要以是不是解決了這個問題來判斷治療的效果。

以上就是所謂六步地圖。我們目前的臨床工作,就是根據這個類似于操作手冊樣的地圖來執行。我們也按照這個來訓練家庭治療師,希望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學習這門技藝的路。

最後小結一下如何做家庭治療。首先治療師心裏要有一條主線,即剛剛介紹的六步地圖。在具體工作中要清楚地記住來訪者根據主線所講的具體內容。這個具體內容是要能夠加深對關係理解的對話。對話要非常直接,而且有助於探索。有一句俗話説:我們提問不是要來訪者答的,是要來訪者想的。探索要集中在當下。比如有孩子説:我就是因為小學的時候受到校園霸淩,所以後來一直情緒不好,一直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這樣的話就不是在當下。治療師可以説:“好,那過去的事情我們沒法改變,現在我們怎麼辦?”最後就是治療師的話要少而講究。治療師如果大段大段地講話,一般都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讓來訪家庭成員參與其中。

上面簡要介紹了家庭治療的六步地圖,“知易行難”,但是再難也有方向和著力處,那就是集中精力,持之以恒地投身於刻意練習和打磨之中,讓我們一起來努力。

作者介紹

陳向一,華中科技大學深圳協和醫院精神科原主任。醫學碩士、哲學博士,教授,主任醫師。中國心理學會臨床與諮詢心理學註冊系統首批註冊督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首批註冊督導師;深圳市社會心理服務協會副會長。1994年赴美國芝加哥伊州大學醫學院、哈佛大學醫學院進修夫妻與家庭治療,並作為訪問學者在美國麻省精神衛生中心進行臨床研究。1982年開始從事精神醫學工作,1989年開始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家庭治療),撰寫發表多篇專業論文。

(中國網心理中國特約《心理與健康》雜誌供稿 網址:http://psy.ch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