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媽媽不要走……” 兒童心理科專家:這些做法可能加重分離焦慮

發佈時間:2024-02-29 09:49:2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隋雪

“媽媽,媽媽,我要我的媽媽,求你別走。”

“不要不要,我不要上學,我要媽媽!”

寒假結束了,分離也來了,不少孩子情緒低落,甚至哭得撕心裂肺、趴在地上,為的就是不要和最親的人分離。

在浙大兒院心理科門診,不少帶孩子前來就診的家長也描述了類似的場景:早上準備出門上班時總會被孩子拖住。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淚,緊緊抱住父母的大腿,嘴裏一直懇求他們不要走。不僅家長上班,這幾天送孩子上學時也是如此。

“其實,等背過孩子,我也流淚了,孩子捨不得我,我也捨不得孩子。但大人有大人的事,孩子也返回校園了,老這樣下去不是回事,醫生,我們怎麼辦?以後是不是要趁孩子沒醒,偷偷走掉?”

對於這種情況,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心理科副主任楊榮旺勸阻:這種情況是分離焦慮的表現,建議家長不要這麼做!

那麼,什麼是分離焦慮?為什麼不建議這麼做?究竟怎麼做才比較科學呢?

分離焦慮背後是不安、缺乏安全感

通常會經歷3個階段

心理科張雁翼醫生表示,分離焦慮是指兒童在面臨與最親近的人分開時産生的擔憂,焦躁,不愉快等情緒,以此來抗拒分離,實際上是一種焦慮不安,沒有安全感的心理狀態,常發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常見的表現有難以與父母分開,擔心被拋棄,擔心父母會出意外等,一般持續存在4周以上,就是一種疾病的狀態。

英國著名精神病學家Bowlby通過觀察、研究將嬰幼兒的分離焦慮劃分成3個階段。反抗階段:哭鬧不止,踢打他人;失望階段:哭泣吵鬧減少,表情冷淡,不願意搭理他人;超脫階段:對外界的排斥感減少,願意進食、玩耍等,一旦看見父母又表現得很傷心。

春節、寒假期間,孩子和家長每天待在一起,已經習慣有家長的陪伴。突然有一天,家長要去上班,或是他們自己要去上學,很多孩子會難以適應這種情況的轉變,於是出現了分離焦慮。

這種焦慮狀態可能是短暫的

也可能影響未來社交甚至心理健康

這種分離焦慮是暫時的嗎?等過兩天,會自然好起來嗎?

張雁翼醫生表示,兒童在節假日過後出現的分離性的焦慮可能是短暫的,但是不及時處理或者處理不當會導致孩子出現強烈的害怕和不安情緒,以至於無法走出家門,無法上學和參與社交活動,甚至出現頭痛,肚子痛等軀體症狀。

處理不及時好理解,那麼哪些情況算處理不當呢?

偷偷溜走、呵斥、打罵?千萬別這麼做!

因為這種做法反而容易加重焦慮

張雁翼醫生表示家長偷偷走掉、呵斥、打罵等都是處理不當。分離時受到父母的欺騙,隱瞞,會讓孩子産生被拋棄感,更害怕父母突然消失、害怕與父母分離,這樣容易誘發分離焦慮情緒。

所以,不建議父母在孩子陷入分離焦慮情緒中時時偷偷走掉,同時也不建議採取類似“媽媽出去幾分鐘,馬上就回來”“跟你玩個躲貓貓,媽媽要去躲起來”“跟你變個魔法,你閉上眼睛”類似的理由,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欺騙、被拋棄了,從而變得沒有安全感,在下一次分離時更害怕分開。不良分離經歷會加重孩子的分離焦慮,很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甚至帶來創傷。

除此以外,大聲地斥責,打罵等也會讓孩子産生被拋棄感,或是在與父母分開後,受到了他人的欺負、孤立和排擠等也會更容易誘發分離焦慮。這些情況也要引起父母的關注和重視。

除了不良的分離經歷,分離焦慮還會受到以下四種因素的影響:

性格因素:一些孩子性格上較為敏感,膽怯,會更容易出現分離性的焦慮。

家庭環境:家庭環境緊張,夫妻關係緊張,爭吵比較多,會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也會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分離焦慮。

教養方式:一些家長平時比較寵愛孩子,包辦代辦比較多,對孩子的限制也比較多,這會導致孩子的獨立性較差,難以適應環境,較為依賴家長,從而出現分離焦慮;

社交能力:有些孩子平時出門比較少,接觸人也較少,沒有朋友,對父母的依賴性強,在變換到新的環境中時,就出現適應不好,也會增加出現分離焦慮的可能性。

這些都值得引起家長對照和思考。

正確的應對方法究竟是什麼?

心理治療師建議用好“五招”

那麼,家長們應該怎麼做呢?心理治療師徐超群表示,這五招很管用:

在出門前預留一些時間與孩子分別,平靜明確地告訴孩子自己現在要去做什麼,大概什麼時候會回來,孩子在家可以做些什麼(比如畫一幅畫、寫一份勇敢語錄來鼓勵自己等)。

在分離前幾天,做一些分離的準備,可以提前給孩子一個“分離預告”。家長可以在上班前一兩天,提前給孩子一個“預告”,告訴孩子自己什麼時候要去上班,什麼時候會回來,這樣等到真正要分離的時候,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孩子也會更容易接受。

家長要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調整好狀態。有些家長在與孩子分別時,自己也很捨不得,甚至偷偷抹眼淚,家長的這種“分離焦慮”會影響到孩子,從而增加分離難度。有些家長則是一著急就對孩子大吼大叫,這都不可取。在與孩子分離時,家長可以用輕鬆平和的情緒來面對孩子,告訴他們,我們只是暫時分開,並不代表永遠,我們在具體什麼時候很快又會見面。

平時家長要有固定的時間高品質地陪伴孩子,保證與孩子的親子時光。如晚上下班回來或者晚飯後的時段,家長可以陪伴孩子做遊戲,運動或者讀繪本,在外地務工的家長可以每天固定一個時間與孩子視頻通話,加強與孩子的交流與溝通,這種陪伴讓孩子從中獲得情感的滿足,增加安全感,從而能更勇敢地面對分離。

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包辦,代辦和過度溺愛。平時多鼓勵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讓孩子幫忙做一些家務,多帶孩子出去與其他小朋友玩耍,也可以鼓勵他們自己單獨去完成一些任務,獨自去做一些有挑戰的事情,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理能力,不斷地認可孩子的勇敢、嘗試和努力,讓孩子更有自信,從而有能力在今後的分離場合可以更從容地應對,讓再見變得甜蜜。

專家提醒,如果孩子節後的分離焦慮持續了較長時間,甚至對孩子的情緒,生活和學習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及時去醫院尋求心理醫生和治療師的幫助。(錢江晚報 記者隋雪 通訊員祝姚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