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感謝不完美的自己 ——專訪心理諮詢師武志紅

發佈時間:2024-01-17 14:04:5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被別人管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使命,需要找到自己的路,把自己活出來,人如果不能成為自己,是件很可惜的事。

自2007年出版《為何家會傷人》以來,武志紅始終致力於提升公眾對心理健康的關注。2009年,他創立了首個個人心理諮詢室,2018年,他成立了公司,將心理學與商業的融合推向了新的高度。如今,心理學專業領域KOL、暢銷書作家……武志紅開始被公眾冠以多種標簽,而魯豫在與武志紅的交流中,最直觀地感受則是:“他和我一樣,都是I人。”

近日,心理諮詢師武志紅做客《魯豫有約一日行》第十二季,面對鏡頭,他坦誠講述了自己與抑鬱症共處的兩年,並對“心流”“全能自戀”等心理學術語所蘊含的底層邏輯給予了嶄新角度的解讀。節目一經播出,反響熱烈,其中,“什麼樣的人需要做心理諮詢”、“接受你的樣子更好地成為自己”相關話題引發廣泛討論。

“完美主義”心態引發心理危機,”心流”體驗塑造人生差異

魯豫來到武志紅位於廣州天河的工作室,帶著對心理學的興趣和好奇,向武志紅提出了一些心理學基礎問題。面對“什麼樣的人需要做心理諮詢?”這一問題時,武志紅回答,當一個人開始搞不定自己的時候就可以做心理諮詢。諮詢室裏,這種由“目標完美主義”和“過程完美主義”共同作用而産生的情況時有發生。可以被視為“全能自戀”的一種表現,即來訪者不僅追求達到完美的目標,同時也堅持在過程中做到盡善盡美。這樣的心態意味著來訪者對自己的要求極高,他們往往不會輕易原諒自己的任何小失誤,常常陷入對自己的持續自責和批判中。

“過度追求完美容易自我攻擊,所以我一向認為成為更好的自己,不如更好地成為自己,有時候需要感謝不完美的自己。”武志紅説。

而在談及“什麼因素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時,武志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他認為家庭背景的差距、個人天賦的差異不是造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而是這個人是否體驗過“心流”狀態。

心流(flow),是心理學家米哈裏·契克森米哈賴在《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中提出的概念,指一種人們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心流産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及充實感。

武志紅解釋:“心流是一種持續存在的感覺,它不僅是我們精神生活的延伸,更是世界上最愉悅的體驗之一。”心流的品質同樣重要,那些擁有高品質心流體驗的人,與那些未曾體驗過心流的人,他們的人生軌跡往往截然不同。體驗過心流的人更容易在生活中找到滿足和成就感,這種狀態也會促使他們持續追求進步、關注終身成長。

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小時候,武志紅老家那邊有條河溝,河溝上的水壩大概有一丈高。冬天一到,河面上呼呼刮著大風,水壩總是被風吹得特別乾淨。他每次走在水壩上,看著河邊光禿禿的柳條,內心常會泛起一陣蒼涼,尤其是下過雪後,這種感受更加強烈。有時他會將自己的棉襖敞開,像歌裏唱的那樣,一匹來自北方的狼,咬著冷冷的牙,任憑淒厲的北風吹過。

回看童年,他覺得是個很怪的小孩,有嚴重的社交障礙,有回避性人格,在學校裏喜歡隱藏自己,高中物理考了全班第一名,物理老師都不知道武志紅是誰。“可見我的‘不存在感’有多強。”從前,他以為這些都是自己無意識的行為,後來才意識到,他就是有意選擇從人群中消失,回到自己一個人的世界。

“這其實來自於我和我媽的關係太親密,這個‘太親密’來自於一個特別深的部分——她從我一齣生就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其實我媽從來沒有要求我聽話,但因為她抑鬱症太嚴重了,所以我從小就圍著她的感覺轉,絕對以媽媽為中心,就導致我在人際關係上特別是親密關係上有嚴重的問題,對我來講,和人打交道太累了,我會本能地捕捉別人的感受,捕捉別人的需求,然後去滿足對方的需求,而且經常變成別人的需求比我的重要,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格。所以我如果和人打交道一多,自己就損耗巨大。”他甚至覺得自己的諮詢能力也源自於此——從小聽媽媽訴苦。

生而為人,總是充滿痛苦和困惑,甚至很多時刻自己也搞不清楚,其背後的成因到底是什麼。

讀書時,武志紅從不覺得自己智商有多高,只覺得大腦自我認知能力還挺好。但他總感覺自己有個問題——不真實。“我們有個概念叫‘自我同一性’,按照標準理論,18歲的時候能夠發展出‘自我同一性’,就是自我的各個部分是協調的,但當有些部分發展得不好,你這些‘自我同一性’沒建立起來,有些地方別説協調了,可能都南轅北轍了,或者衝突非常嚴重。這也是我後來堅定學心理學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因。”一直以來,他都在做一件事情——從頭腦對自我的“控制”中走出來,讓自己活得更“感性”一點。

在他看來,當我們在某方面一直按照自己的感覺而活,可能在生命早期你會跟這個世界有很多衝撞,但在衝撞之中,你能越來越掌握尺度,找到感覺,最終會長出真正健全的人格。一個人,如果一直沒有拿出真實的自己,沒有和這個世界充分地相撞,終將會導致一部分人格處於幼稚的狀態,始終無法成長起來。

這些年,武志紅髮表過許多關於原生家庭的理論,但其實他最關心的還是“自我理論”。“就是在我們文化之下,在我們的家庭裏,我們基本上都是統一的,統一思想,統一活法兒,別人要什麼,我也要什麼,別人做什麼,我也做什麼,這是一個常見現象。如果能夠誕生出一個非常個性化、獨立的自我,這個自我又比較和諧,這其實相當不容易。”

一個人即便在童年形成之後,失去自我的過程也一直都在發生。他也是學習心理學之後才模模糊糊地感覺到自己“有問題”,開始有意識地改變。“武俠小説裏那些頂級大師都是什麼人?滅掉了自己感官的人,比方枯蟬、枯葉、天聾地啞。我當時看一些小説的時候,都感覺渾身發麻,好像只有把自己的感覺、慾望全都滅掉,人才可以天下無敵。這是很恐怖的,所以我會覺得,如果不學心理學,我可能也會在‘滅掉自己’的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甚至走到沒法回頭的地步。”

在武志紅看來,一個人重新找回自我的過程,不是要變得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而是要在人際關係中充分尊重自己的感受。無論是談論原生家庭還是談論全能自戀,于他而言,一以貫之的主題始終都與“自我”有關。他説: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被別人管理,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有自己的使命,需要找到自己的路,把自己活出來,人如果不能成為自己,是件很可惜的事。

他很喜歡現代舞舞蹈家瑪莎·葛蘭姆的一段話:“從來就只有一個你。你的表現是獨特的。如果你阻擋這個表現,它不可能從其他任何媒介中出現,它永遠不會存在,它會消失。

這個“你”如果沒有活出來,這世界就會失去它的存在,你也找不到其他任何東西可以替代。在武志紅看來,人生就是一個與自我和解的過程,很多時候心理諮詢也正是起到一個與自己和解的功能。將自己徹底改造很難,但我們可以做到——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更好地成為自己。

“孝道”陷阱讓父母深陷抑鬱泥潭 造就自我討好型人格

對於現代人最常見的心理問題,武志紅説,雖然網路上充斥著“內卷”、“躺平”等職業生涯的議題,但最為常見的議題還是親子關係、親密關係以及個人成長,包括自己也曾被這些議題困擾過。武志紅坦言,自己的父母被爺爺奶奶曾以“孝道”之名進行過嚴重的“攻擊”,以致于整個家庭失去功能性,家庭矛盾的堆積導致武志紅父母曾陷入極度抑鬱的狀態。

“甚至我的父親曾想過去臥軌自殺……我的哥哥姐姐也被上一輩的衝突波及到,而我作為家中最小的孩子,雖倖免于衝突,但也一直在承受母親的訴苦”。想以聆聽母親訴苦的方式,把母親的痛苦吸入到自己的身體裏,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治愈母親,這也導致武志紅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曾一度深陷討好型人格的泥潭。“我開始捕捉別人的感受和需求,滿足別人的需求,後來變成別人的需求大於我的需求。”

曾因失戀患上抑鬱症採用“躺平”的方式與抑鬱共存

在北大讀研期間,武志紅因失戀陷入抑鬱。武志紅提到了抑鬱症的典型的“三少”症狀:言語少、行為少、情緒低落。對於抑鬱症,很多人通常會選擇“對抗”的方式:用藥物把原本低落的情緒調動起來,但武志紅面對自己的抑鬱,選擇了什麼都沒做。“就像掉入了情緒的深井,一片漆黑,想要爬出來十分辛苦,而放棄就顯得更為容易。”武志紅在抑鬱那兩年“松手了”隨著本能,任由自己“沉到井底”,在低落的情緒間感受自己、觀察自己,嘗試著去理解自己的情感起伏,不強迫自己立即走出來。他採用“躺平”的方式,選擇不對抗,和它共存,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接受了不完美的自己,有一天突然間就好了,從鬱鬱症中走出來,他説“有了融會貫通的感覺”。

在和魯豫的對話中,武志紅還分享了一個令人意外的創作方向——他正準備撰寫科幻小説。這讓魯豫感到好奇:“你是一個被心理學耽誤的小説家”?武志紅笑著解釋道,寫作科幻小説對他來説是一種新的創作挑戰,更關鍵的是這種跨界創作給了他深刻的期盼感,一種在“人生下半場還有機會”,依然能夠探索新可能的激動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