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兩個結合”開闢了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

發佈時間:2023-12-13 08:41:30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王博 | 責任編輯:姜一平

作者:王博(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

習近平文化思想,是在開闊的歷史視野和世界視野映照下,立足新時代治國理政實踐,總結一個多世紀以來的文化論爭,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中形成的。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既是馬克思主義理在事中宗旨的體現,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用一如思想的繼承。以“兩個結合”思想提出為標誌,文化自信、文化主體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放包容、守正創新等原創性觀點和標識性概念,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理論觀點的集中表達。

1.文化自信確立堅守中華文化的根本立場

文化自信是貫穿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主張,由此確立了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守中華文化的根本立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説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和國家的靈魂,滲透在人、社會和國家的各個領域,是道路、理論和制度深根固柢的精神土壤,關乎人心、見於形象、及于器物,發揮著塑造生命和社會、凝聚民族和國家的作用。中國道路的成功實踐、中國理論的不斷創新、中國制度的獨特優勢,與中華文化密不可分。有文化的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就有了堅實的思想根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了不竭的精神動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是新時代鮮明的文化自覺,為文化認同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文化自覺的實質是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文化認同的關鍵是創造符合時代精神和人民需要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文化自覺以及由此而來的文化認同,是國家認同的深厚土壤。中華文明始終高度重視文化的作用,以文化為政教的基礎、認同的關鍵、民族和國家身份的標誌。文化既是人的創造,反過來又塑造人自身,是人之所以為人者,民族和國家之所以為民族和國家者。在這個意義上,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和中國的文化生命和標識,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就是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和邏輯結論。

文化自信是在世界文化風雲激蕩中堅守中華文化的自信,“做自己”的自信。作為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大國,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仁義為中心的價值、以禮樂為代表的秩序,在家國天下的社會空間中展開,在多元思想的相互激蕩中演進,在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中拓展,奠定了中華文化守正創新的精神氣質、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尊道貴德的倫理追求,形成了歷史中國的文化主體性。近現代以來,面對西方文化強烈衝擊而來的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産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中華文化注入新的血液,推動中華文化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在此基礎上提出“第二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鞏固了新時代中華文化主體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託,中國共産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

2.“兩個結合”確立當代中國的文化生命

“第二個結合”,彰顯了鮮明的問題導向。如何理解作為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和具有深厚歷史積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從文化上理解當代中國,必須考慮兩個基本的事實:第一,當代中國的立國之基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的底色是馬克思主義;第二,當代中國建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之上,既是歷史中國的飛躍,又是歷史中國的延續,歷史中國有其獨特而豐富的文化內涵,至今仍有其強大的生命力。這兩個事實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兩條線索,一條線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另一條線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這兩條線索熔鑄為一條線索,把根脈和魂脈整合為一個統一的有機文化生命體,道通為一,是中國共産黨人必須回答的時代課題。

中國共産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這就決定了我們的文化建設必須走“結合”這個必由之路。事實證明,“結合”是我們過去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也必將是我們開創未來的最大法寶。習近平總書記基於對時代精神的深刻洞察和對歷史文化的深刻自覺,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一百週年大會上明確提出“兩個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兩個結合”,既是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必然要求,讓馬克思主義紮根在深厚的中華文明土壤之中,使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具有民族的形式,還具有民族的內容;也是推動中華文明實現現代轉型的必然要求,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馬克思主義開闢的現代化道路上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與現代世界相適應,建設不僅是中國的也是現代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023年6月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系統闡述了“第二個結合”的重大意義,“結合”的結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第二個結合”的提出,明確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標誌著我們黨新時代文化建設總綱領的確立,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確立的重要標誌。

“第二個結合”,彰顯了鮮明的歷史自信,是對中華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們黨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推進文化創新的自覺性達到了新高度。如何看待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發展歷史,如何理解古今中西之爭,是貫穿中國近代到現代的一個重大課題,也是貫穿中國共産黨百餘年探索的一個重大課題。習近平總書記以通貫歷史和現代、中國和世界的宏大氣魄,強調中華文明具有連續性和創新性,為破解和超越古今中西之爭提供了根本思路。連續性肯定了中華文明的文化主體性和旺盛生命力,意味著我們無法漠視或切割歷史,明確了繼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向,得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走出來的,也是從五千多年中華文明史中走出來的結論。從大歷史角度來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為中華文明帶來新的現代因素,這不能被看成是連續性的中斷,而是提供了在更高水準上傳承發展中華文明的思想資源;創新性則呈現出歷史蘊含的進步意義,明確了“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基本態度,為“不用前人硬本子”、勇於接受新事物奠定了基礎。當中華文明遇到巨大挑戰的時刻,馬克思主義提供了解決中國問題的科學理論和行動方案,賦予中國人民巨大的精神力量,激活了中華文明適應現代世界的生命力。中國共産黨自覺地總結中華文明發展規律,在傳承中創新、在包容中創新、在整合中創新,在連續和創新的辯證統一中擔負起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任。

“第二個結合”,彰顯了鮮明的現代自覺,是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表明我們黨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産黨確立了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和制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心任務,復興決不是回到過去的任何一個時代,而是面向未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決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既有現代文明的一般特徵,又不同於歐美的現代文明。既傳承中華文明的優秀成果,又不同於過去的中華文明。它建立在作為根本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結合之上,造就物質與精神相協調、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華文明的基因,引領中國走進現代世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現代轉型。另一方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實了馬克思主義的文化生命,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實現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顯示出日益鮮明的中國風格與中國氣派。“第二個結合”自覺地擔負起闡舊邦以輔新命的責任,在尊重歷史的同時,以現代價值開創未來。

“第二個結合”彰顯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守正創新的理論品格。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堅守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之正的同時,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圍繞著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中國共産黨人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不斷進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提出和確立,標誌著立足中國大地的歷史性自覺。我們迎來了一次重要而關鍵的思想解放,從對社會主義的教條化認識和理解中擺脫出來,實現了面向世界的改革開放,釋放了中國人民的創造活力。進入新時代,隨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認識的深化,中國共産黨人越來越意識到其與中華民族歷史文化之間的內在關聯。中國不僅是一個宏大廣闊的地理空間,還是一個厚重立體的文化空間。幾千年曆史積澱的精神價值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生活世界,發揮著鞏固社會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幾千年文明積累的精美器物仍然佈滿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呈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和創造力量。從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彼此契合到互相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第二個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和更加寬廣深厚的生活縱深,拓展和築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根基和文化根基。社會主義道路更自覺地紮根中國大地,越走越寬廣、越走越堅定。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

“第二個結合”彰顯了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新時代中華民族文化主體性,是中國共産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融會馬克思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秩序理想建構起來的。歷史上,正是由於有文化主體性,才有中華文明的連續性和統一性,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才能融為一體。中國共産黨從建黨之初就有文化主體性的自覺,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文化意義上“自我”的核心。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不斷深入,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傳承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借鑒人類精神成就,持續拓展文化主體性的內涵,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這一文化主體性的最有力體現。作為這一思想的文化篇,習近平文化思想秉持人民至上的價值理想,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構建涵蓋和連接國家、社會與個人的現代秩序,塑造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習近平文化思想,以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國際視野和現代精神,奠定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核心追求,確立了當代中國的文化生命。

3.全人類共同價值確立中華文化的世界維度

當代中國處在一個越來越緊密、越來越複雜的世界之中,中國問題和世界問題交織交錯,緊密相連。置身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必須要回答“世界怎麼了,中國怎麼辦”的問題。同時,人類面臨的很多重大挑戰要求我們必須超越民族和國家的界限,尋求世界範圍內的對話和合作。這就決定了中華文化不僅是紮根中國的,也是面向世界的。中華文化在確立自己文化主體性、做自己的同時,也要明確我們看待世界的態度,明確和世界在一起的基礎。

從文化上來看,世界上一直存在著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價值觀,顯示著迄今為止人類發展道路和生活方式的多樣性、豐富性,也預示著未來人類文明形態的多種可能性。歷史上,西方文明最早開始現代化進程,其現代化模式深刻影響了整個世界。與此同時,西方文明之外,那些擁有獨特傳統的文明內部都存在著巨大的歷史引力,同樣深刻影響著各自國家現代化進程,世界出現了多元的現代化形態。面對不同文明、不同現代化形態,是強調矛盾衝突,還是主張共生並育,直接決定世界的前途和命運。習近平總書記以胸懷天下的格局,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倡導文明交流互鑒。在全球文明倡議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倡導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共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倡導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共同倡導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為正確處理不同文明之間關係提供了中國方案。

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意味著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文明,彼此無高低貴賤之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味著我們不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人,也反對別人把價值觀強加於我們。與此同時,同屬於人類的創造,不同文明之間存在著很多共同之處,在此基礎上總結提煉出來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如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就成為不同文明之間互相理解溝通的橋梁,也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價值根據。中華文明包容性與和平性的特性意味著,我們主張在堅持各自文化主體性的同時,秉持開放包容態度,吸收借鑒彼此文明的優秀成果,豐富自己的文化世界。歷史表明,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始終是文明創新和進步的積極動力。中國如此,世界其他地區也是如此。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果不是抹殺文化主體性,而是通過與其他文明“在一起”豐富文化主體性。“做自己”是“在一起”的前提,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在一起”的依據,文明交流互鑒則是“在一起”的途徑。“做自己”和“在一起”,美美與共,造就一個豐富多彩的大同世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如果説“第二個結合”回答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問題,確立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總綱領,確立了習近平文化思想之體,那麼,文化佈局上的部署要求就明確了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是習近平文化思想之用。用以體立,體以用顯。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新時代的中國必將進入文化繁榮的新階段。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13日 06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