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長城沿線出土文物見證民族融合佳話(組圖)

發佈時間:2023-12-12 09:25:19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哈麗娜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11日電 題:長城沿線出土文物見證民族融合佳話

新華社記者 哈麗娜

連日來,陳列在內蒙古博物院的一件距今2000多年的青銅器吸引了眾多遊客。青銅器上,胡人和漢人圍著熊熊篝火翩翩起舞,其樂融融。這件文物名叫舞人與獸紋鋪首銜環耳青銅壺,是春秋戰國時期文物,出土于長城沿線的內蒙古涼城縣。

118.3萬平方公里的內蒙古自治區出土了很多這樣的文物。內蒙古橫亙著秦、漢、金、明等11個歷史時期的長城,總長度達7570公里。這片長城地帶不僅是農耕和遊牧生産方式交匯地帶,而且是多民族文化碰撞的特殊文化地帶。

內蒙古博物院副院長張文平説,長城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中具有重要意義,千百年來,在長城地帶“遺落”的大量精美文物,猶如一顆顆珍珠串起民族交流、文化互鑒、貿易往來的印記,長城沿線出土文物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見證。

舞人與獸紋鋪首銜環耳青銅壺。(受訪者供圖)

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的北魏皇家祭天遺址已存在千餘年。在2019年到2022年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不斷解密其蘊含的歷史文化資訊。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丹達爾介紹,這是1500多年前,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到陰山祭天觀天象的地方,即北魏皇家祭天遺址,它的形制類似于北京明、清時期的天壇,但區別在於天壇是一個露天平臺,而北魏皇家祭天遺址是一座圓形房屋。

“我國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民族大融合就出現在北方遊牧民族拓跋鮮卑建立的北魏王朝時期,特別是孝文帝拓跋宏進行漢化改革,不僅遷都中原,還積極吸收中原文化和制度。坐落在農耕經濟與遊牧經濟天然分界線陰山之巔的北魏皇家祭天遺址,在形制上結合了中原王朝祭祀禮制和北方遊牧民族祭祀傳統,展現出1500多年前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丹達爾説。

內蒙古發掘1500多年前的北魏皇帝祭天遺址。2020年10月新華社記者彭源拍攝。

在內蒙古博物院的館藏裏,有一件刻著6種文字的元代令牌。這個銅牌被人們稱為六體文夜巡牌,是國家一級文物。張文平説,銅牌上的6種文字從側面印證當時衛戍部隊保衛的地方聚集著漢族、藏族和蒙古族等不同民族的人。

內蒙古的長城沿線還出土了不少有著西方特色文物的墓葬。被評為201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位於北魏長城以北、錫林郭勒草原腹地,它是一處北魏貴族家族墓地。墓葬出土的一件銀碗,外部雕刻著4個高鼻梁、深眼窩的外國人物半身像,三女一男,男子下頜蓄著鬍鬚,三女子髮式各不相同。北魏時期的其他墓葬中也出土過類似的人物半身像銀碗。

考古專家認為,這座墓葬出土的文物不僅有鮮明的鮮卑文化和漢文化特色,不少遺物還具有明顯的異域特色,這件銀碗上的人物形象以及花紋裝飾融合了薩珊波斯藝術特點和希臘藝術風格,為研究古代中外文明交流提供了珍貴實物資料。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