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記者 柴如瑾 光明日報通訊員 唐培蘭
12月7日,首屆世界青年漢學家論壇在北京召開,這也是2023世界中文大會專項論壇之一。來自美國、俄羅斯、泰國、喀麥隆、哥倫比亞等國的青年漢學家齊聚一堂,圍繞“文明互鑒的新紐帶”主題展開交流對話。論壇中,從傳統漢學的魅力到當代中國的發展,青年漢學家用流利的中文講述自己的“漢學緣”。他們通過“新漢學計劃”與中國結緣,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成長為讀懂中國的優秀代表,也成為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的重要橋梁。
成長與傳承
今年是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新漢學計劃”實施十週年。十年來,“新漢學計劃”先後為90多個國家840余位海外學子提供來華攻讀博士學位或開展研修學習的機會,推動漢學和中國研究跨文化、跨專業、跨學科發展。通過“新漢學計劃”,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在中國相遇,又從中國走向世界。
“喀麥隆需要7200個本土中文教師。”作為喀麥隆中等教育部漢語教育總督學,杜迪對本國的中文教育現狀非常了解,他表示,目前喀麥隆各教育階段累計約有2萬名中文學習者。他在論壇發言中表示,希望把中文納入喀麥隆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能夠教授中文的本土老師。
來自哥倫比亞的關滄海,在中國度過了碩士、博士以及博士後階段。他希望通過自己的研究,“讓拉丁美洲了解中國文學”。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語言學與翻譯學院教授拉嫡娜,帶著今年10月剛剛出版的翻譯作品參會。她自豪地向大家介紹,這本書是她與學生的共同成果。她説,開拓墨西哥漢學、幫助學生實現漢學夢是她的重要工作,希望懷有漢學夢的拉丁美洲學生來中國學習,接續墨西哥的漢學研究。美國巴德高中早期學院(巴爾的摩分校)中文專職教師何嬌霞也在自己的中文教學中向學生們言傳身教“君子之交”“仁愛”“以人為本”等中國傳統文化理念。
讓世界讀懂中國
青年漢學家的學習和研究視角,不僅關注中國古典文化,而且關注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都市青年文化變遷研究”,這是俄羅斯莫斯科國立語言大學副教授安娜的博士畢業論文。她用帶著北京味兒的中文向大家介紹:“文化是一個系統。故宮有很多穿漢服拍照的青年,這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對青年文化的影響。”安娜對中國當代青年的觀察敏銳而細緻。
“讓馬來西亞正確理解中文資訊”是廖朝驥的目標。博士畢業于廈門大學的廖朝驥,目前擔任馬來西亞新紀元大學學院媒體傳播與影視演藝學院院長。他在研究中發現,馬來西亞社交媒體主要通過機器翻譯來傳遞中國資訊,而這些資訊常常不是很準確。廖朝驥認為,青年漢學家應該在詮釋中國話語的脈絡和意涵方面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為區域互聯互通注入新的功能,互利共贏和平發展,將引領亞太地區走向繁榮。”作為泰國中泰“一帶一路”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畢業于中山大學的威倫用中文表示。
文化的橋梁
漢學研究能體會“同”和“通”的價值。致力於中國古典文獻翻譯與傳播的北馬其頓科學與藝術學院漢學知識中心教席學者馮海城説:“讀其他時代的文學,能超越時代的局限;讀其他文化的作品,就能超越自己的邊界。”
“漢學家的使命是聯通中外各國,通過深入的研究,增加彼此了解。”作為一名資深漢學家,英國牛津大學聖安妮學院研究員羅伯特·恰得勉勵青年漢學家,以國際漢學家為自我定位,勤修中文,始終與中國、中國學者、中國學術界保持緊密聯繫,通過向世界介紹中國,促進理解、包容、和平的全球化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8日 09版)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