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深耕人文沃土 譜寫“兩創”新篇

發佈時間:2023-12-07 09:28:15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光明日報記者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深耕人文沃土 譜寫“兩創”新篇


——山東、江西、福建守正創新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 胡曉軍 高建進 李志臣 馬躍華 劉艷傑 李玉蘭 馮家照 王洋 蘇偉珍

“伏羲執矩,女媧執規,這就是最初規矩的雛形……”近日,在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武氏祠廉政教育基地內,現場教員何建航正為全縣鎮街青年幹部現場講解武氏祠漢畫石刻伏羲女媧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深入挖掘的廉潔基因正成為引導青年幹部自覺提升紀律規矩意識的“活教材”。

在江西,省博物館的青年員工和志願者一起,利用館藏珍貴歷史文物和古代藝術精品,以講好文物故事為著力點,策劃推出數字文化産品《1分鐘趣讀文物》系列短視頻,50余個短視頻單個閱讀量均破百萬,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活”了起來……

近年來,山東、福建、江西等地勇擔文化使命,深耕人文沃土,聚力守正創新,推動文化“兩創”工作不斷走深走實、出彩出新。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歷久彌新

“張大娘我淘完了米,快把那飯來辦吶,想一想又是忙來又是喜歡……”山東省東營市東營區黃河中學三年級二班呂劇課上,學生田子禾用稚嫩的童聲唱著呂劇傳統劇目《張大娘淘完了米》裏的經典唱段,有板有眼,有模有樣。

這是東營區自編地方校本教材《呂劇·傳承》在中小學藝術教育教學中的一個縮影。2022年,該區啟動“呂劇進校園”校本課程標準化工程,將《呂劇·傳承》納入學校音樂課課程,並配備了教案+PPT“資料袋”、呂劇動漫等,深受師生喜愛。

“《呂劇·傳承》教材圖文並茂、內容豐富,語言通俗易懂,形式新穎活潑,孩子們都很喜歡!”東營勝利一小音樂老師宋翠翠説,開設呂劇課,講授呂劇的起源及呂劇獨特的文化特色,能很好地將這些極具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根植到孩子們的心田。

與時代結合、與生活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歷久彌新、光彩奪目、生機勃勃。近日,記者在山東、江西、福建等地採訪時了解到,人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局面正在形成,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發展的隊伍中。

近日,江西省撫州市東鄉區小璜鎮孫圳村羅漢燈第29代傳承人孫發生又來到小璜小學,對熱愛燈彩文化的學生開展儺舞、雜耍、武術等培訓。“經常來嘍,‘大羅漢’老帶新,培養‘小羅漢’。”他笑著説。

江西省級非遺羅漢燈已有500多年曆史。“羅漢燈如今的傳承弘揚,離不開地方政府的支援。”孫發生説,其表演的服裝、道具均由地方政府出資,每逢舉辦大型文化活動,都會邀請羅漢燈前來表演,並讓羅漢燈到廣東、台灣等地參加文化交流。

每逢佳節,福建漳州古城的一條小道上,一些藝人會在這裡表演木偶戲,喧天的鑼鼓和醇厚的唱腔將人群吸引到三尺見方的舞臺前,非常熱鬧。這條漳州非遺一條街,還設有非遺小課堂、非遺互動體驗、非遺曲藝表演等。

近年來,漳州不斷加強非遺資源的挖掘整理、內涵闡釋和價值利用,培育有代表性的非遺旅遊精品線路,推動越來越多的非遺從田野巷陌中走出來,在人們的看見、了解與熱愛中,激發起傳承發展的強大生命力。

 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

在福建南平建甌市第一小學,朱子文化長廊古韻芬芳,一塊塊石制展板上,朱熹故事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形式呈現在眾人面前;一幅幅精美的學生版畫作品展示在道路兩旁。

“在課堂教學上,我們將朱熹‘居敬涵養’的精神帶到課堂上,這一精神的應用生動地體現在書法課上。”建甌市實驗教育集團黨委書記、校長范吉明説,“同時,學校還以朱子文化主要思想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少先隊活動,讓學生在其中感悟朱子文化。”

近年來,南平市健全傳承保護體系,守護朱子文化根脈,鼓勵各地各學校充分挖掘和利用朱子文化教育資源,開設朱子文化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我們爭取到2025年,在全市培育朱子文化傳承示範校12所,持續推進朱子文化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培養富有文化自信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南平市教育局黨組書記、局長楊鑾對記者説。

連日來,記者在山東、江西、福建等地採訪,深深感受到,文化自信的種子遍撒大地。各地緊緊抓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本,勇於創新、與時俱進,不斷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奮進力量,自覺承擔起新的文化使命。

在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市場行銷專業的“第二課堂”上,“中華老字號品牌巔峰對決賽”正在進行。2021級學生黎進和小組同學的參賽項目是情景劇,他在劇中扮演中華老字號絲綢品牌“瑞蚨祥”的東家孟洛川。

“基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打造了‘第二課堂’品牌活動。”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市場行銷專業教師宋偉説,“第二課堂”通過案例講解、海報展示、情景劇扮演、即興策劃等多種形式,帶領學生分組研究中華老字號品牌背後的經營哲學,探討新時代突破路徑。通過以文化人,以境育人,讓中華文化的能量源源不斷滲入學生心田,培育新時代青年的文化自信。

《光明日報》(2023年12月07日 04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