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只有人類才有資格獲獎,格萊美對AI音樂説“不”

發佈時間:2023-06-27 09:15:20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作者:閆雯雯 | 責任編輯:姜一平

2022年底,ChatGPT為人類世界帶來了革新觀念:智慧機器人寫詩、作曲,甚至模倣真人歌手的聲音。AI讓普通人製作音樂的門檻迅速下降,一個編程高手很可能在未來成為一個不懂樂器、不會唱歌的“音樂人”,甚至拿到樂壇大獎。

這一擔憂也引起了音樂界的重視。最近,美國流行音樂最權威的獎項格萊美就專門提出,只有“人類創作者”的音樂作品才有資格獲獎。

格萊美只青睞“人”的作品

“我會讓你最喜歡我,yeah,和我一起唱唱唱,我最喜歡英偉達。”日前,英偉達CEO黃仁勳在一場活動上隨口編了幾句歌詞,AI幾秒鐘就完成了譜曲和演唱。

實際上,早在去年年底AI橫掃繪畫界時,就有人對音樂受到AI“侵蝕”表達了擔心。通過一套演算法,AI能夠生成一段音樂,甚至能夠使其成為爆款。這一現象引發了諸多業界人士的憂慮。加拿大歌手Drake在聽到AI Drake的翻唱作品後,就留下了“最後一根稻草”的評論。

今年3月,美國唱片業協會聯合美國獨立音樂協會、美國音樂家聯合會、美國出版商協會、國際唱片業協會等30余家社會團體,組建了一個音樂人和藝術家聯盟,共同發起“人類藝術運動”,以保證AI不會取代或“侵蝕”人類文化和藝術。5月 10日,音樂平臺Spotify刪除了數萬首來自生成型人工智慧公司Boomy的歌曲,大約佔Boomy創作曲庫的7%。因為Boomy被懷疑使用AI機器人為用戶創造流量,增加歌曲播放量。

AI究竟在什麼時候能夠“擊穿”各大獎項?這也引發了人們的猜測。不過,隨著美國錄音學院發佈新的“人工智慧協議”,明確表示格萊美獎所有類目,均不收納完全由非人類創作者創作的作品時,才給了音樂人一顆定心丸。

這項新規是在上個月召開的半年度學院董事會會議中敲定的。會上確定:只要歌曲作品中的音樂、歌詞等元素,含有人類創作者的“有意義”貢獻,即便含有人工智慧元素,也符合參與評選的條件。

但在給予了AI部分創作者的身份之外,“人”本身被定義為主體創作者的身份,也得到了確立。這項規定直接將AI定義為工具而非創作者,音樂人可以使用AI工具,但是必須對獲獎作品進行有意義的創作,包括作曲或作詞。

那麼問題來了——未來,AI是否會變得越來越聰明,甚至“隱藏”自己?

AI技術幫助列儂出新曲

雖然AI可能會“搶”有些人的飯碗,但有時候也會幹點好事兒。

上週二,披頭士成員保羅·麥卡特尼宣佈,在今年內發行“披頭士樂隊最後一張唱片”,裏麵包含了完整的披頭士音樂成員的資訊,包括已經在1980年被刺殺身亡的約翰·列儂的聲音。這段音樂是使用AI從披頭士以前的舊小樣中提取出來的。麥卡特尼將人工智慧描述為“有點可怕但令人興奮”,他還補充説:“我們只需要看看它會帶來什麼。”

儘管麥卡特尼並沒有提到這首歌的名字,但是從之前關於披頭士的記錄和各種影片中,有人猜測可能會是約翰·列儂在1978年創作的《今與昔》。

這首歌的錄音大約是在列儂去世之後不久,他的遺孀洋子交給麥卡特尼的。當時,他們正在與團隊製作一部披頭士紀錄片。經過潤色後,錄音中的另外兩首歌《自由如鳥》和《真愛》分別在1995年和1996年發佈,但由於《今與昔》裏的電流聲過大未能被採用。於是,這首歌便成為了人人都知道,但是沒人聽過的一首歌。

2022年,《指環王》導演彼得·傑克遜開始執導披頭士樂隊的紀錄片。在製作過程中,麥卡特尼發現,通過AI技術可以完美地對錄音帶進行聲音分離和清理,於是他便有了重新製作《今與昔》的念頭。如今,音樂製作已經完成,樂迷們只需要等待,就能聽到列儂的一首“新歌”。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