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湘劇之美,被更多人“發現”

發佈時間:2023-03-31 09:23: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 作者:王雲娜 | 責任編輯:鄭偉
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送戲下鄉時,來看演出的村民坐滿了觀眾席。  劉 原攝
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在“週末劇場”演出傳統戲《打獵》。  劉 原攝

核心閱讀

漣源湘劇深受民風民俗影響,融合了梅山武術、湘中曲藝等藝術成分,形成獨有的地域特點:動作以粗獷火爆為美,兼具滑稽幽默;聲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語。2021年,漣源湘劇成為國家級非遺。

多年來,演員們一直保持著苦練基本功的好傳統,克服傷病等困難,不斷提升技藝水準。流動舞臺車開到哪,精湛的表演就送到哪,每年開展的送戲曲進萬村、進景區等活動達到200多場次。“週末劇場”經常座無虛席,有時候過道裏都擠滿了人。

春日裏難得的晴好天氣,湖南省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又一次送戲下鄉。白色流動舞臺車徐徐拐上鄉村小道,車輛停穩熄火,77歲的戲迷李希林迎了上去,幫著搭舞臺、挂幕布、擺道具。李希林是一名退休職員,住在城裏,這些年,但凡下鄉“追”戲,他都會提前到場幫忙。

鄉親們不斷涌入,李希林在前排最佳位置入座。熟悉的板鼓聲響起,戲臺上正在演摺子戲《攔馬》,出自湘劇傳統劇目《楊家將》。宋將焦光普和楊八姐在遼境偶遇,在打鬥試探中,兩人確認了彼此的楊家將身份,共商對策,闖關歸家。

“彈腔唱詞和打鬥銜接流暢,一氣呵成。”20多分鐘時間裏,李希林連眼睛都捨不得眨,直呼過癮。

湘劇是湖南省代表劇種。漣源湘劇深受民風民俗影響,融合了梅山武術、湘中曲藝等藝術成分,形成獨有的地域特點:動作以粗獷火爆為美,兼具滑稽幽默;聲腔高亢激越,白口多用方言俚語。2009年,漣源湘劇列入湖南省非遺名錄,2021年成為國家級非遺。

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的前身是漣源湘劇團,成立於1950年。打那時起,一代代藝術家走進群眾當中,送上一齣出直抵人心的精彩表演。他們以執著與熱愛傳遞戲曲之美,使漣源湘劇成為如今當地居民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功夫戲的精彩程度不亞於大片”

無技不成戲。《攔馬》需要兩名演員相互配合,完成數個翻撲、梭撲、輕跳、摸爬滾打跌等高難度動作。全劇最危險的場景之一,是焦光普躍上椅子、直躺在椅背上的“橫樑探身”動作。要想讓扮演焦光普的同事穩穩地“定”在窄小的椅背橫樑,飾演楊八姐的彭攀文必須用力扶住椅子,讓它保持平衡。

一次排練時,她過於用力,“咔嚓”一聲,手腕處骨折,“演得太投入,當時不覺得疼。去醫院的路上才回過神,痛得哭出聲來。”手傷剛好,彭攀文就重回排練場,一天也不耽擱。耗時半年打磨,他們終於成功拿下這齣戲,演遍了漣源市的每一個鄉村。

這齣戲在漣源湘劇團成立之初就登上舞臺,是李希林最鍾情的一齣“功夫戲”,幾十年來百看不厭,“精彩程度不亞於大片。”精湛的技藝,贏得無數喝彩,這也成為該中心人氣最旺的一齣摺子戲。

“武戲,來不得半點虛的。”作為當家武旦,入職已20餘年的彭攀文,每天的頭等大事就是練功,唱念做打,一個不少,“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內行知道;三天不練,觀眾知道。”

“漣源湘劇的一大特點就是武戲比較多,表演難度大。即便有童子功,也必須日復一日訓練,才能保證藝術水準。”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主任譚三章説。

多年來,演員們一直保持著苦練基本功的好傳統,克服傷病等困難,不斷提升技藝水準。流動舞臺車開到哪,精湛的表演就送到哪,該中心每年開展的送戲曲進萬村、進景區等活動達到200多場次。

“搬了四次家,唯一不變的就是到‘週末劇場’來看戲”

從漣源火車站附近嘈雜擁擠的老街,轉入狹窄陡峭的文藝路,爬坡數十米,鬧中取靜處,是一處小小四合院。院子一側,便是能夠容納800名觀眾的大劇院。

一個基層文藝單位,擁有自己的劇場難能可貴。以此為陣地,2018年,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在全省率先推出“週末劇場”,定期開展免費演出。該中心人數不多,只有演員28人、樂師13人,但考慮到觀眾要“換口味”,大家每年都會復排一兩部大型傳統經典劇目、三四齣精品摺子戲,輪番上演。

67歲的市民申樂文,已數不清自己是多少次從這些劇目中汲取力量,獲得安慰。

2021年,現代湘劇《千里尋黨》在劇院上演。隊伍被數倍于己的敵軍圍困、遭受重創,紅軍將領妥善安置受傷戰士,曆盡艱險突破圍追堵截,孤身一人,揣著一個乾糧袋、握著一個指北針,踏上了“千里尋黨”的路途,最終回歸革命隊伍。

“革命先輩為了理想信念,連流血犧牲都不怕,我們在生活中還有什麼困難不能克服?”看完《千里尋黨》,申樂文深受觸動。

“週末劇場”經常座無虛席,有時候過道裏都擠滿了人。申樂文説,幾十年來,她搬了四次家,房子越住越大,生活越來越好,唯一不變的,就是到“週末劇場”來看戲,“漣源湘劇,陪伴著我從青年到老年,讓我感到充實。”

“讓湘劇呼應時代發展,引發社會關注”

上世紀80年代開始,影視等文藝形式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眼看著影視界時不時“冒”出一些優秀作品,引發熱烈討論,時任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主任的周鐘鳴坐不住了。“我們也應該創作大型精品劇目,讓湘劇呼應時代發展,引發社會關注。”

排大戲,以什麼為主題?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逐漸向縱深發展。雖在小縣城工作,周鐘鳴對此也感受頗深,決定以此為創作主題。

用什麼故事做載體?漣源流傳著一個廉吏故事:在清朝,任職京畿道監察御史的漣源人謝振定不畏強權,怒燒“違制車”,被譽為“燒車御史”。

人人都鉚著一股“戲不成功誓不休”的勁兒。沒有啟動資金,怎麼辦?全體員工發起“眾籌”,自籌90萬元。這部戲需要演員近70人,人從哪來?周鐘鳴把退休的老演員請回來幫忙,還請來漣源藝校的師生支援,最後,連道具師和一些戲迷都上臺當了群眾演員。

最終,《燒車御史》順利上演,併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次年又參加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獲得了很高的關注度。

“《燒車御史》讓人拍手稱快!”漣源戲迷單麗軍連連稱讚。

送戲次數越多,漣源湘劇在鄉親們當中的影響力就越大。家門口的演出,常常産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漣源市茅塘鎮楓林村的肖老和周老,是30多年的老鄰居。幾年前,兩人在地界劃分上産生矛盾,鬧得沸沸颺颺。二老的孩子都在外地務工,得知此事後十分著急,分頭打電話勸慰父母,又聯繫村幹部調解多次,仍未能化解矛盾。

2019年,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送戲來到楓林村時,聽村幹部説起這件事,又得知二老都是戲迷,決定專門為他們倆排演一齣《六尺巷》。兩天后,流動舞臺車再次開到楓林村。

《六尺巷》講的是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張英的故事。有一年,張家人與吳姓鄰居發生佔地糾紛,就寫信給張英,讓他找關係“擺平”吳家,張英卻寄回一首詩:“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張家人收到後,立即讓地三尺,吳家人被感動,也退讓三尺,“六尺巷”由此而來。

這齣戲,讓二老很受觸動。演出完畢,時任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黨支部書記羅義申把他倆喊在一起,討論《六尺巷》的故事情節。二老紅了臉,當即握手言和,結成“好兄弟”。

“因為熱愛藝術,他的責任心增強了,文化課成績有所提升,在家也變懂事了”

年過半百的羅立新,10多歲起就在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擔當司鼓,掌握了大量鑼鼓經、唱腔和曲牌等漣源湘劇板式,是湘中地區的打擊樂高手、非遺傳承人。

2016年,羅立新帶著打擊樂走進校園。地處偏遠山區的漣源市湄江鎮長春聯校,是羅立新去得最多的學校之一。這裡的學生酷愛湘劇樂器打擊藝術,但苦於沒有經費,請不起老師。羅立新得知後,主動前去免費授課。

每週五坐近兩個小時的班車,再在山路上步行半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校園。這些年來,寒來暑往,羅立新從未間斷。有一次,她的腳受傷,可為了不讓孩子們失望,她咬牙忍痛堅持去上課。

在她的帶領下,孩子們的變化看得見。

七年級學生小傑是一名留守兒童,在學校不愛學習、性格內向,回到家裏就調皮搗蛋。學習打擊樂3年,他不僅掌握了樂器技藝,性格也大變樣。排演節目需要團隊配合,小傑跟同學之間的交流多了起來,性格逐漸開朗。能夠走出大山,走向市級甚至省級大舞臺,對他而言是極大的鼓舞。2020年和2021年,長春聯校打擊樂組參加婁底市非遺成果展,兩次都獲得一等獎。孩子們還帶著節目參加了長沙市舉辦的元宵晚會。

“因為熱愛藝術,他的責任心增強了,文化課成績有所提升,在家也變懂事了。”羅立新了解到小傑的進步,很是欣喜。

不僅是長春聯校,近年來,羅立新先後到長郡藍田中學等40多家學校和單位,免費授課1500余節,參訓學員達3萬多人次,深受廣大師生歡迎。

除了舞臺上的演出,這些年,漣源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還整理、“搶救”了漣源湘劇有關資料,將實物與文字、圖片、蠟像、微縮場景及影像等結合起來,打造了非遺展廳。在這裡,市民可以全面了解這個古老劇種的發展歷程、文化價值,更加熱愛自己家鄉的地域文化。

湘劇藝術之美,正以更多樣的形式被更多人“發現”。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30日第20版)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