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寧德市畬族歌舞團、福建省歌舞劇院等聯袂創作的歌劇《鸞峰橋》,入選“新時代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登上中央歌劇院劇場的舞臺。作品以上世紀80年代時任寧德地委主要領導深入基層調研,指導群眾埋頭苦幹、擺脫貧困為背景,以歌劇藝術的獨特形式生動呈現了當地脫貧攻堅的做法及成效。
脫貧攻堅是近年來藝術創作的重要主題。《鸞峰橋》聚焦扶貧思想的強大力量,“識貧”“戰貧”“脫貧”三個層次環環相扣。古往今來,一切有力量的藝術作品總是著力於刻畫個體的悲歡命運,從而為宏大主題找到具體可感的落點。在《鸞峰橋》中,從貴州嫁到下黨鄉的女子翠紅的人生就是這樣一個落點。全劇開場,翠紅因為實在熬不下苦日子,棄家出逃。這一強烈的戲劇衝突,揭示出下黨鄉村民“窮自得”的無奈。
在接下來的故事裏,下黨鄉的脫貧之路和翠紅的回歸之路,雙線並進,交織進行。鄉黨委書記大周牢記“精神脫貧、勤能補拙”的經驗,帶領村民積極探索致富之道。我們看到,在舞臺上,一群鮮活的、接地氣的人物形象逐漸豐滿。其中既有代表引領者和組織者的大周書記,也有代表外部環境的吳廠長,更有作為脫貧主體的村民。村民們精神面貌的轉變過程,充分展現出奮發向上的力量。
創作者充分發揮歌劇藝術之長,設計了《欲説還休》《米糕的味道》《心中的光》等精彩唱段,並注重作品的戲劇性和音樂性的融合把握,在提升人物形象豐滿度的同時,豐富和昇華了歌劇唱段的藝術表達。
《鸞峰橋》還深度開掘閩東地區特別是畬族鄉土美學密碼,把當地特色風物和地域音樂元素融入作品之中,有效增強了作品的親和力和感染力。比如,上層為“人字形”結構的鸞峰橋高懸舞臺,有著突出的視覺效果,同時直觀地點明瞭故事主題。這座橋是連接下黨鄉與外界的通道,也是為人們遮風擋雨的“鄉村議事空間”。而橋的榫卯結構既彰顯傳統智慧,又與“我們是木料,你也是木料,黨組織是工匠幫我們建橋”的點題之句形成呼應,使貫穿于全劇的人民性理念更加鮮亮。
《鸞峰橋》敘事有層次,人物有成長,唱段有特色,以本土化的審美表達,把生活之事、事中之理、理中之情表現得既有厚度又有溫度。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