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燭照文明進程,堅定文化自信

發佈時間:2023-03-29 08:47:10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韋衍行 | 責任編輯:姜一平

從中原到邊疆,從夏商都邑到海絲古港,從史前人類遺存到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3月28日上午揭曉的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如同在中華大地上翻開的一頁頁歷史華章,刻印著神州大地上早期人類的起源歷程,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詮釋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展過程。

追根溯源實證中華文明發展脈絡

此次入選的十個項目中,最有“年頭”的當屬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2022年5月18日,“鄖縣人”3號頭骨面世,是迄今歐亞內陸發現的同時代最為完好的古人類頭骨化石。

“鄖縣人”3號頭骨

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鄖縣人”3號頭骨可以稱得上世界級的發現,“對我們了解百萬年前東亞地區直立人的演化模式、東亞直立人的來源、東亞直立人與智人的關係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在發掘山東臨淄趙家徐姚遺址的紅燒土堆積過程中,考古工作者于趙家徐姚村西發現一處距今1.31至1.33萬年的臨時性活動營地,總面積約400平方米,至少有火塘3處,圍繞火塘發現遺物1000余件。項目負責人趙益超認為,遺址填補了山東地區史前考古的關鍵缺環,為認識中國北方尤其是山東地區舊新石器過渡這一重大的歷史變革提供了關鍵證據,是我國萬年文化發展史的重要實證。

河南安陽殷墟遺址開展考古工作90多年來,發現了豐富的晚商文化遺存。2021年8月至2022年11月,考古工作者對商王陵及周邊進行考古勘探,發現圍溝兩個。綜合多重因素可知,兩個圍溝與商王陵園有明確關聯關係,屬於圍繞商王陵園的隍壕。這些發現改變了商王陵陵園的格局,將推動對商代陵墓制度乃至於商文化、商史的研究。

歷史文獻記載,周人先祖“國于豳”。2018年至2022年,考古工作者對陜西旬邑西頭遺址進行持續考古發掘工作,發現西周時期大型城址,初步判斷城址面積約80萬平方米。此外,還發現冶銅遺存、大面積夯土建築基址、大量廢棄陶瓦殘片和深穴式儲糧遺跡。

西頭遺址出土的部分文物

“西周時期大型城址的發現,填補了區域考古空白,為探索‘豳’地所在提供了重要線索。”西北大學文化遺産學院副院長豆海鋒説。

兼收並蓄彰顯中華文明博大精深

“今夜重聞舊嗚咽,卻看山月話州橋”“州橋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駕回”“其柱皆青石為之,石梁石筍楯欄,近橋兩岸,皆石壁雕鐫海馬水獸飛雲之狀,橋下密排石柱,蓋車駕禦路也”……

州橋東側汴河北岸石壁效果圖

曾經,州橋只見於詩詞歌賦之中。現如今,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的考古發掘,還原了大運河及東京城繁榮的宏大歷史場景。“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北宋時期體量最大的石刻壁畫,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準,見證了北宋時期國家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説。

五千多年長河浩瀚。豐碩的考古成果,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所創造出的燦爛輝煌的東方文明。

經過進一步探索,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有了新發現——二里頭都城嚴格方正的都城規劃制度、“居葬合一”的佈局結構,同宮城宮室制度、青銅禮樂制度等制度一起,為商周及後世文明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礎,體現了二里頭文化、二里頭王國在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開創、引領作用。

“一片繁華海上頭”。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的系列遺跡,重現了宋元溫州港的繁華景象,生動勾勒出宋元時期溫州港的宏闊場景,凸顯了溫州古城港、城一體的規劃特色,也使本次發掘兼具城市考古和港口考古的雙重意義。此外,朔門古港遺址還填補了海絲申遺體系港口類遺産的關鍵缺環,在人類航海文明史上具有突出價值。

交流互融見證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中華大地上,各民族和諧共存。入選此次新發現的多個項目,不僅見證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為研究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提供了可靠詳實的一手資料——

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是晉陜大峽谷東岸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與同期盛極一時的石峁古國遙相呼應。遺址佔據河套石城文化圈向中原過渡的前沿要地,是揭示天下萬國時代北方與中原之間文化交融、展現以中原為中心的中華多元一體文明形成軌跡的重要窗口。

作為一處全國罕見的大型地方民族公共墓地,貴州貴安新區大松山墓群展現了西南邊疆古代少數民族的歷史畫卷。既體現出地域文化傳統的長久延續,同時見有中原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川盆地、域外等文化因素,是中央政府在貴州實行“土流並治”,各地區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構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生動體現。

大松山墓群出土的銅串飾

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包括高句麗、渤海國兩個時期的遺存,遺存面貌清晰地反映出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在中原地區影響之下傳入與發展的歷史事實,為厘清高句麗、渤海國佛教物質文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對實證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過程、維護國家歷史安全與文化安全具有重要價值。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考古工作揭示了中國古代的眾多發明和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精神,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堅實支撐。希望考古工作者今後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並做好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力量。

(本文圖片均由國家文物局提供)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