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優選匯 | 即器即道,美用一體:傳統文化類短視頻的融合創新與生態優化

發佈時間:2023-01-18 15:47:14 |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網 | 作者:朱怡璇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原標題:即器即道,美用一體:傳統文化類短視頻的融合創新與生態優化

編者按: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辦的第三屆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近日發佈成果。

本屆優選匯以“中國網路文藝這十年”為主題,吸引全國各高校、科研院所、文化機構和新文藝群體評論工作者積極參與,共有695個作品參評,其中長評335個、短評323個、微評37個。經過初評、復評、終評三輪專家匿名評審和網路票選,並報中國文聯批准,最終推選出優秀作品50個,其中長評33個、短評15個、微評2個,同時評選出3家優秀組織。

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每兩年舉辦一屆。活動旨在切實貫徹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網路文藝評論工作、加快建立網路綜合治理體系等明確要求,有效團結凝聚壯大網路文藝評論隊伍,推動構建良好網路文藝生態。

第三屆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拓展了優選範圍,首次將500字以內和五分鐘以內的微評納入優選範圍,包括視頻評論、彈幕評論、留言評論等新型文藝評論。匯聚了組織力量,在往屆個人自薦的基礎上增設組織推薦,中國文聯繫統、中國評協系統、“中國文藝評論傳播聯盟”成員單位、中央與省級主流媒體等積極參與,較好地發揮了組織優勢。網路投票互動熱烈,中國文藝評論網開發推出了投票專頁,入圍終評的103個作品吸引廣大網友積極投票34萬,引發了一輪網路熱潮,充分體現了網路文藝評論的特點。

即日起,中國網文化頻道將轉載發佈部分優秀評論作品,以饗讀者。文章均為作者來稿版本,未經編校,不代表本網觀點。


即器即道,美用一體:傳統文化類短視頻的融合創新與生態優化

(第三屆網路文藝評論優選匯入圍文章,由作者參選提供)

作為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興傳播方式和話語形態,短視頻碎片化、輕體量、個性化的創意內容顯現出超強滲透性和嵌入感。烙印著我們認知情感、沿襲我們精神血脈的傳統文化在短視頻構架的展演場域和社交場景中被喚醒,那些曾經沉澱於民間、凝結在博物館中的“文化標本”被激活,帶著我們熟悉的氣韻,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煥發出宜古宜今的別樣神采。短視頻迅達下沉民間、全場景、無死角的社交體系使傳統文化不再是散落民間的流風遺韻,而是一種時尚風潮、一種生活方式,成為當下國人回到精神原鄉、識別自我身份的媒介實踐與生存體驗。

《周易·係辭上》稱:“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①短視頻産業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利用不論是形而上的價值層面還是形而下的器用層面,都已融合於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審美化”深入人心,成為一種日常踐行。傳統文化類短視頻應當在內容生態、關係生態和消費生態的優化中“即器即道”,“道器結合,于形下之器中透現形上之道,又讓形上之道坐實于具象,使中華元素從文化事象娓娓道來的展示中得以昭顯。”②

一、美:融合創新與情動體驗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有其穩定而持久的文化構型,根深于中國民眾的文化基因與審美意識,其特有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使得傳統文化具有極強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能歷經世代,綿延發展。科技進步、社會發展帶來的現代化轉型使傳統文化面臨著“道”與“器”的轉變,面對新問題和新趨勢,如何讓凝聚著先人智慧和精神價值的“經典再流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③為我們指引了方向。短視頻作為當下視覺時代的“通用語言”,以嶄新的媒介形態和表達方式給予傳統文化新生,通過內容與形式的混搭拼貼、多模態、多維度化的內容呈現,使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以具有創造性的“小敘事”和娛樂化演繹使傳統文化呈現出古與今、舊與新、雅與俗的融合之美。

這種融合體現為“跨界”“玩梗”的年輕化、多樣態表達,短視頻中掀起的“國潮”風尚為我們樹立了一種新型的潮流趨勢、消費傾向和生活方式:以傳統文化表現流行風尚,古風音樂、國風街舞、中式嫁衣、文物倣粧……將傳統文化基因與技藝嫁接于潮玩內容,顯現出傳統文化跨越時空的包容魅力與時代價值。90後女生銀臨將民族樂器、古韻詩詞、民間傳説融入戲腔與現代音樂,她創作的《錦鯉抄》《牽絲戲》等作品打破了大家以往對古風歌曲辭藻堆砌、內容單一的刻板印象,展現出意蘊深遠、雅致深情的多樣風格,她的短視頻全網播放量過億,歌曲被許多歌手翻唱。美粧達人晴晴依靠令人驚艷的倣粧技巧令文物“活”起來,她以文物擬人,千變萬化又活靈活現,她對每件國寶歷史仔細考據,水下拍攝倣粧南宋沉船打撈的宋金項飾,以此構思表達金飾由南海一號打撈上後重見天日的欣喜。她為二十四節氣添加衣裝,把千年粧容服飾濃縮為幾分鐘,讓我們領略到“華夏衣冠”之美,彈幕上飄過的“美哭了”“中國粧造絕美”的評論表達著網友內心的驚嘆。

還可以新的技術手段、表達方式錶現傳統文化:博主牛腩以3D列印讓漢字“站”起來,將非凡的意義概括在符號之中,一系列反義字展現著中國漢字所包含的東方哲學,這邊是生,轉眼是死,生死相依、意義深刻……短視頻獲讚量破千萬,一條視頻幾個簡單的創意字卻引人遐想,使我們感受到漢字的妙趣與中國哲學的深遠。《人民日報》聯合B站up主在2022年兩會期間推出的短視頻“文物開口唱嗨了”,唐粉彩侍女俑、銅奔馬、三星堆青銅面具……各家博物館“鎮館之寶”開口就説唱,以內地虛擬偶像洛天依代表歌曲《達拉崩吧》曲調,致敬鄉村振興、創新創業的歌詞弘揚主旋律,二次元與民樂、文物、説唱……多種元素的混搭在彰顯社會正能量的同時,傳統文化更激發了B站用戶的愛國情感。

短視頻擅于在“小敘事”與日常生活中傳遞情動體驗,建構別樣奇觀。當看到被譽為“國風特效第一人”的朱鐵雄充滿大片視覺感的變裝視頻,前一秒他還是被嘲笑的紙殼裝扮“弼馬溫”,後一秒一個後空翻瞬間變身齊天大聖,“酷”“燃”是網上齊飛的評論;峨眉槍法非遺傳承人淩雲疫情期間提劍扔垃圾,空翻舞劍雨,網友相信花木蘭可以不是故事,“颯”“爽”是網友的交口稱讚;甘肅博物館以“馬踏飛燕”為原型設計的“綠馬”致敬世界名畫、為抗擊疫情,早日“綠碼”加油打氣,“憨”“萌”的形象自帶喜感。“酷”“燃”“颯”“爽”“萌”“美”……這些情緒體驗令我們深深為中國傳統文化自豪。提升文化品質是時代課題,而攫取用戶注意力是短視頻的媒介天性,傳統文化短視頻不僅呈現“融合之美”、也呈現“奇觀之美”,這種奇觀不是怪異誇張、博人眼球,而是建立在稀缺性與技藝難度上的“奇巧”與“奇趣”,是充滿了民族審美特性和高遠情志的“奇觀之美”,它豐富了我們的情感體驗,喚起了潛藏內心的文化基因,讓我們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之美、時尚之美。

二、用:形式建構與場景打造

“美用一體”是將傳統手工藝融入現代設計時強調的理念,核心在於使傳統手工藝不斷創新並提高品質,將其融匯于實用設計中。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來説,只有將承載著深厚民族情感、凝結著智慧與集體記憶、極具辨識度的中國文化符號切實的融入日常生活,使其可用、可玩、可欣賞、可消費,面向市場、面向大眾,有可附著的商業形態和實用價值,傳統文化本身才能有勢能,才能活下去、站起來、走出去。

經過創作的沉澱和業界的優勝略汰,短視頻發展也經歷著內容創作不斷調適、自我糾偏的過程。短視頻承載文化、傳遞資訊的功能日益上升,已步入到藝術傳播、知識共用的新階段。短視頻的創作要基於其媒介物質性,仰賴創意、情境、科技、媒介生態等多種因素,借助於傳統文化的無形或實體介質建構其表達形式,使其能與大眾的現代性審美相契合,令傳統文化的傳播在“有意義”的基礎上還能“有意思”,抓人心。短視頻的“生活流”創作方式使高雅與通俗不再針鋒相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美,挖掘與表達雅俗共賞的情趣與韻味。短視頻具有大眾美學特徵,技術賦權使所有參與主體都有了平等的展示機會,民間文藝、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青年亞文化在短視頻平臺上匯聚交融,個體的情緒感受與群體的靈感智慧使短視頻場域裏的大眾美學生機盎然又變動不居。

短視頻平臺各類關於傳統文化的話題挑戰與活動,新奇玩兒法成為潮人必備的娛樂社交方式:僅僅抖音平臺就有關於京劇的“粉墨新聲”、皮影的“皮一下很開心”、文物的“嗯,奇妙博物館”、民樂的“國樂show計劃”……“轉評讚”“拍同款”參與式文化使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傳統文化的創作者與傳播者。傳統文化借助交互工具變得更有趣味,以動態腳本實現的“川劇變臉”特效、戲曲頭飾貼紙、融合了古典美學紋樣的前景裝飾、b站上發佈的青花瓷傳統文化快閃,古風歌曲成為音樂模板……傳統文化元素也為短視頻創作提供靈感與審美給養,嶄新的影像生命力有一種活潑潑的生機感,傳統文化的現代美跨越了時空阻礙,讓受眾有了強烈的文化認同。

當下短視頻的創作傳播已交織于日常生活,它不僅為傳統文化創造了新的生存土壤和內容樣態,也構建了新的實踐場景。1、“短視頻+傳統文化+旅遊”:依託當地的獨特資源,在旅遊項目中融入傳統文化與非遺元素,使旅遊項目好看又好玩,既有文化韻味又能成為地方經濟的助推器。沉浸式唐風市井生活街區“長安十二時辰”2022年4月30日在西安曲江驚艷亮相,文、商、旅深度融合展現唐風古韻,將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吸引遊客打卡體驗,短視頻刷爆朋友圈;2、“短視頻+傳統文化+文博”:各地博物館以數字化技術和智慧媒體平臺開展線上展示,利用數字倣真技術復原非遺及文物、雲博物館、數字藏品類短視頻在社交平臺掀起熱潮,令網友能夠主動揀選、直觀細緻地觀摩展品,感受考古魅力與歷史文化,另外各地博物館推出的一系列文創産品具有鮮明的文化風格與地域特色,故宮文創、河南博物館的文物修復盲盒……在短視頻的助推下因其有趣、實用、結合熱點與潮玩的創意,成為爆火出圈的文創IP;3、“短視頻+傳統文化+演藝”:大唐不夜城《樂舞長安》《旋轉的胡旋》行為藝術演出與大唐芙蓉園《尋夢芙蓉裏》行進式互動演出,讓觀眾邊遊邊看邊拍,在沉浸體驗中溯源大唐文化。短視頻通過“線上+線下”共用,讓網友足不出戶享受視聽盛宴;4、“短視頻+傳統文化+課堂研學”:非遺文化體驗、民間技藝傳習、傳統文化講解……短視頻開拓出傳統文化知識付費新領域,非遺傳承人姚建萍在抖音上傳授亂針繡技藝,點燃了年輕人學習老手藝的熱情;5、“短視頻+傳統文化+電商”:“商品櫥窗”“快手小店”……短視頻與電商的結合,使傳統文化及非遺技藝實現內容變現。90後余杭紙傘傳承人劉偉學經過工藝改良製作的油紙傘既雅致清新又有古風古意,短視頻引流於他的淘寶店,粉絲轉變為買家,年輕人成為購買主力,因為短視頻的技藝展示和文化意蘊的呈現使他們覺得購買的不止是雨具,還是雨天裏既時髦又傳統的儀式感,這種基於認可的文化消費連結了藝術與生活。

此外,還有“短視頻+傳統文化+影視”“短視頻+傳統文化+飲食”“短視頻+傳統文化+節慶民俗”……短視頻連結線上線下,曾經塵封了氣脈的傳統文化借由短視頻自由順暢地嵌入日常生活的各類場景,並以用戶參與創造內容的形式,使傳統文化浸潤于日常生活,變為一種生活方式。短視頻借助數字化技術激活傳統文化資源,打造文化消費新場景,不僅提供了資訊連接、利益連接的“場域”,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強調“社交氛圍”和“情動體驗”,以張揚中華美學精神的視聽創意喚醒用戶的文化記憶,引發用戶的情感共鳴,打造以情動人、滿足情感需求的場景才是能使用戶停留、駐足、觸動的關鍵。

三、一體:互利共生的傳統文化生態場

短視頻與生活場景的滲透,與主流媒體及周邊行業的協同,使傳統文化借助科技力量形成了綜合配套的産業鏈,在滿足用戶視聽觀感的同時,成為知識資産和“美好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觸達文化産業上端、中游、下沉市場的各個位置,使原本散落的傳統文化微光聯結聚集起來,重振式微文化的藝術生命力。傳統文化借助短視頻與直播的疊加效應,打造共創共生的智性文化消費空間,基於情感認同的直播打賞、文化消費倒逼創作者提升創作品質,形成“質優為王”的創作邏輯,借力短視頻和直播間,傳統手藝行業和文化産業重放光彩。

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轉化和創造性發展從來不是靠單一力量可以完成的,以短視頻“互聯萬物”的可能性重構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聯結,以中華美學精神提升文化産業的高品質發展依賴“全民參與”的各方力量。短視頻已成為傳統文化新生態建構的結構性因素,促進傳統文化短視頻産業的高品質發展更是一個複雜性的系統工程。近年來,從頂層設計到政策倡導,國家相關部門通過一系列計劃實施以及行業的監管舉措來調節和促進短視頻産業的良性發展、激發傳統文化的復興與活力,以文化、政府、市場關係的平衡來形成良性的文化發展生態;對短視頻平臺來説,以中華美學精神的審美風尚和精神內涵構建平臺價值觀與審美導向,打破單純依賴流量和演算法的商業模式,積極構架與開發傳統文化線上線下産業鏈的延伸與拓展,打造能與他者溝通、價值共用的內容IP,同時發揮連接器的作用,以場景搭建、話題發起、議程設置等方式實現傳統文化在不同年齡代際、不同行業區域,不同媒體平臺間的交流互動和價值共創;而對於既是創作者、生産者又是參與者、欣賞者的文化主體來説,提振文化自信,以開放積極的心態認同學習本民族文化,張揚中華美學精神,提升審美素養,擺脫數據操控下的審美固化與審美物化,有力、正向的引導與創作者的探索精進、創作自覺以及參與者的積極反饋、審美情趣,互相的情感共振對於傳統的文化精品內容和新興産業鏈延伸都有雙向助推的作用。

清朗健康的傳統文化短視頻生態是“美善合一”“即器即道”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在體現中華美學精神傳統精髓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不斷與當代性、現代化結合,成為一種“活”的“中華元素”“中式美學”浸潤於人民大眾的生活,在“美用一體”中體驗“物感”與“情動”,滋養身心、美化生活。

參考文獻:

①周振甫:《周易譯注》,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249頁。

②馮天瑜:《中華文化元素芻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年10月24日。

③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25日。


作者:朱怡璇,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影視策劃與製作中心主任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