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第七次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佈 新增發佈古籍資源6786部(件)

發佈時間:2023-01-16 14:54:00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鄭海鷗 | 責任編輯:姜一平

核心閱讀

近日,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等6家單位線上召開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佈會,新增發佈古籍資源6786部(件)。日益完善的古籍數字資源建設,有效解決了古籍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讓古籍資源“活起來”,為閱覽和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文獻資料。

古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近日,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天津圖書館、南京圖書館、雲南省圖書館、蘇州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等6家單位線上召開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佈會,新增發佈古籍資源6786部(件),其中不僅有明清版刻、稿抄本古籍,還有碑帖拓本等特色資源,為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開展利用和研究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文獻資料。據悉,這是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組織的第七次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佈。

本次發佈的古籍數字資源有哪些方面值得關注?古籍數字資源的聯合發佈有什麼亮點?古籍數字資源建設在解決古籍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促進古籍傳播等方面有何價值和意義?

類型豐富、版本珍貴,滿足個性化使用需求

676部年譜類古籍,包括明刻本16部,清刻本584部,清稿本6部,清抄本46部,清末石印本3部,鉛印本20部等;目錄類古籍基本囊括了經典的目錄學著作,如《校讎通義》《群書校補》《千頃堂書目》《經義考》《小學考》《四庫全書總目》《書目答問》《藏書紀事詩》等。國家圖書館本次發佈館藏古籍數字資源1075部19.2萬葉,主要為年譜類、目錄類古籍,均為高清無浮水印古籍影像。

“南京圖書館將399種清人文集以全本彩色掃描的方式製作成數字影像,其中還包括一些獨一無二的稿本、抄本等寫本文獻。”南京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江蘇省古籍保護中心副主任陳立介紹,南京圖書館提供“版本類別”“館藏分佈”等類型化檢閱項,滿足使用者個性化檢索需求。

中山大學碑帖數據庫現收錄館藏碑帖4196種1萬餘幅,類型主要有碑碣、畫像石、石經、造像、摩崖等,讀者可以通過題名、責任者、刻石年代、出土地點等檢索相關碑帖圖像。“此次發佈的資源具有較高的書法、繪畫、雕刻等藝術價值。數據庫收錄豐富,其中以書法著稱於世者不在少數,如《曹全碑》《多寶塔碑》等,代表了中國書法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成就。同時,這些資源還具有較高地方史料文獻價值。”中山大學圖書館常務副館長林明表示。

雲南省圖書館此次發佈資源為館藏善本63部381冊,圖像50604拍。此批發佈的史部文獻是雲南省圖書館館藏史部善本中的特色和精華所在,是研究雲南歷史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料,醫家類文獻則多為雲南本地醫書,其他地方較為少見。

無需註冊、免費使用,隨時查閱特色文獻

“古籍具有特殊性,作為文物必須保護,作為文獻必須為讀者所用,二者之間存在矛盾。解決矛盾,數字化是目前最好的辦法。”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杜澤遜説。

之前,有些藏書機構視某些古籍善本為“鎮館之寶”,不允許出庫,讀者便無從閱覽。而古籍保護的最終目的並不是將其束之高閣,而是要讓書寫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服務社會、賡續傳承。

“國家圖書館從2000年起開始有計劃地將古籍進行數字化,並陸續建成數字方志、碑帖菁華等專題庫,面向社會公眾發佈。”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辦公室負責人王紅蕾介紹。2016年,國家圖書館搭建“中華古籍資源庫”平臺,發佈了國圖館藏善本和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獻、碑帖拓片、家譜、老照片等數字資源,以及許多館外古籍和海外徵集古籍資源。2021年受疫情影響,遠端訪問需求增長,為回應讀者期待,“中華古籍資源庫”實現了免登錄閱覽,無需註冊,即可進行單庫檢索和多庫檢索、全文閱覽。

“之前獲得古籍數字資源需要走進圖書館,用內網機閱覽和檢索。如今,‘中華古籍資源庫’數字資源成為完全開放的公共資源,可以隨時隨地閱覽。”對此,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生高航説,“原版稿本掃描非常清晰,使用起來十分方便,而且不用購買許可權,實在是史學研究者的一大助力。”

參加聯合發佈的單位,不僅有省級、市級和區縣級公共圖書館,還有博物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等單位。開放共用的古籍資源皆為各館所藏特色古籍資源,不僅有宋元善本、碑帖拓本、明清古籍,還有大量地方誌、家譜等貼近當地社會文化生活的特色古籍資源,內容豐富多樣。各類古籍資源各有側重、各有特色、互為補充,為各個領域讀者的閱覽和研究提供方便。

比如,雲南省圖書館此次發佈資源包括雲南方志,如省志、山水志、專志;地方文獻如《紀古滇説集》《滇小記》等。中山大學圖書館發佈的資源收錄了不少清末民初以來出土與鐫刻的碑碣、墓誌,以及大量江浙、廣東地方石刻,其中記載的很多內容較少為學者所著錄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獻價值。

國家圖書館館長、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主任熊遠明表示,古籍保護的目的在於傳承和利用,古籍數字資源的線上發佈與共建共用,在有效解決古籍保護和利用之間的矛盾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古籍傳播,為中外學者研究古籍提供便利,對揭示和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堅定和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逐步完善、迭代升級,持續探索開放共用

截至目前,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佈已經到了第七次,全國累計發佈古籍及特藏文獻影像資源達13萬部(件),其中國家圖書館建設的“中華古籍資源庫”發佈古籍影像資源超過10.2萬部(件),先後聯合39家單位發佈古籍資源2.8萬部(件)。

王紅蕾説,“中華古籍資源庫”已成為全國古籍資源類型和品種最多、體量最大的綜合性資源共用發佈平臺。

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學教研室主任、教授楊海崢感嘆,陸續推出的13萬部(件)古籍數字資源,免去了往返奔波各家圖書館的時間。“‘中華古籍資源庫’助力學術的繁榮和進步,尤其是年輕學者更善於利用網路資源,通過古籍資源庫的利用,已經出現了非常多的可喜成果。”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麗娟説。

“不僅數字資源越來越豐富,‘中華古籍資源庫’在技術上還不斷升級調整。例如,每冊古籍可以整本下拉閱覽,無需翻頁等待,網站的流暢性和穩定性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不同瀏覽器的相容性問題也得以解決。”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中國古代史專業博士生宋上上説。

去年4月,中辦、國辦印發了《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推進古籍數字化”,強調“積極對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加強古籍數據流通和協同管理,實現古籍數字化資源匯聚共用。支援古籍數字化重點單位做強做優,加強古籍數字化資源管理和開放共用。”

浙江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黃晨談道,古籍數字資源聯合發佈可以更好地呈現資源的利用價值,接下來,期待進一步打通資源和發佈平臺,提供一站式檢索,將資源聚合起來。

熊遠明説,以國家圖書館為代表的各古籍存藏機構將積極探索共建共用新途徑,持續開放共用古籍資源,借助全國智慧圖書館建設體系不斷提升服務水準,繼續深入挖掘古籍的深厚內涵和時代價值,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傳播能力,共同為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力量。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