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回歸生産實踐和生活體驗——“非遺”技藝活力再現

發佈時間:2022-04-13 08:33:25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朱傳欣 | 責任編輯:謝榮宇

核心閱讀

非遺技藝從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播,逐步回歸生産實踐和生活體驗,非遺工藝品從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産業發展之中,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

“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已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共識。讓文化遺産“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堅持活態傳承,非遺將在現實生活中結出纍纍碩果。


雲南建水紫陶製作過程中的陶坯刻花環節。新華社記者陳欣波攝

2021年9月14日,在陜西榆林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産陳列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間藝術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來的這些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多姿多彩的民間藝術背後,離不開傳統技藝的支撐。這些傳統技藝鐫刻著歷史的印記,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也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近年來,不少傳統技藝重煥生機,引領社會潮流。去年“雙11”購物節中,非遺工藝品網路銷量激增,德化瓷器、宜興紫砂、曲陽石雕、東陽木雕、南平建盞、揚州民樂、宣城文房四寶……消費者競相購買相關産品,生動體現了非遺技藝的當代活力——“老字號”正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新網紅”。

新形式新表達,展現傳統技藝的多元魅力

隨著時代發展,許多非遺技藝從過去的搶救性保護、展覽式傳播,逐步回歸生産實踐和生活體驗,非遺工藝品從博物館走入百姓日常,非遺資源有機融入文化生活,深度嵌入文化産業發展之中,展現出日新月異的時代氣息和創新活力。當前,跨界融合的“非遺+”成為非遺傳承創新的重要表徵,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類型。

其一,“非遺+文創”,將非遺元素作為産品的創意來源。梁平竹簾藍芽音箱、蘇州緙絲手提包、哈密刺繡耳機、廣西壯錦圍巾、曲陽定瓷玩偶、潮陽剪紙系列運動鞋……這些暢銷的文創産品都是在非遺傳承人和産品設計師的跨界合作下産生的。非遺技藝點亮文創産品的設計靈感,現代設計賦予非遺技藝以時尚氣質,二者的有機融合受到人們的歡迎。

其二,“非遺+文旅”,依託非遺資源打造獨具特色的文旅品牌。西安的大唐不夜城通過剪紙、泥塑、皮影、西秦刺繡、秦腔臉譜等非遺工藝品、衍生品來吸引四方遊客,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旅遊目的地;廣州西關永慶坊旅遊區在嶺南民俗“行花街”中融入多場釘金繡裙褂非遺時裝秀,讓往來遊客大開眼界;在宜昌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清江畫廊景區,遊客能夠親身參與和體驗土家織錦、手工鞋墊、編制草鞋等非遺工藝,沉浸式感受當地風土人情。當下,依託非遺技藝體驗的景區街區越來越多,成為文旅融合發展的重要趨勢。


兒童在社區活動中體驗皮影戲。新華社記者王翔攝

其三,“非遺+文娛”,越來越多的文藝作品以非遺技藝為表現對象。講述非遺技藝和非遺傳承人的紀錄片不斷涌現,如《了不起的匠人》《指尖上的傳承》《海派百工》等。這些原本小眾的題材通過影像記錄,細緻展現工藝製作過程,傳遞精湛技藝背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受到大眾關注。在短視頻和直播平臺,一些非遺手藝人紛紛開設自媒體賬號,通過展示個人作品、分享教學視頻、講解非遺知識等形式,拉近非遺與普通大眾之間的距離,“圈粉”無數。近年來影視劇製作對服裝、道具、場景愈發考究。《延禧攻略》中的“絨花”、《天盛長歌》中的“蜀錦”、《長安十二時辰》中的“竹篾燈籠”、《清平樂》中的“汴京宋室風箏”等,這些傳統手工滲透在影視劇細節之中,不僅營造了作品的歷史質感,也讓觀眾領略到傳統文化之美。

活力涌動的“非遺+”現象説明,當代消費者對非遺技藝的青睞不僅因為相關産品的使用價值,更在於物質背後所蘊含的豐富歷史內涵和獨特文化標識。非遺工藝品傳遞出的生活美學和文化記憶,重燃了歲月,煥新了時光,在過去與當下的連接中傳遞傳統文化的現實溫度。尤其是在全球化視域下,凝結著中國人思想智慧、審美經驗和情感認同的非遺技藝,能夠讓世界直觀地了解中國歷史、生動地理解中國文化。傳承和發展非遺技藝,對於講好中國故事、彰顯中國審美旨趣、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獨特作用。

産業化活態化,激發非遺資源的當代活力

非遺技藝能夠掀起熱潮,既是非遺傳承發展的成果體現,也啟發我們進一步思考:面向未來,如何讓非遺技藝更加適應現代環境,更加有機融入現代生活,讓非遺價值得到更多元的實現?近年來,在有關部門推動下,非遺技藝調查記錄體系、代表性傳承人制度和理論研究體系等日漸完善,更為健全的保護傳承生態正在逐步建立起來。

非遺技藝能夠直接作用於經濟社會發展,讓非遺技藝接軌市場環境,讓非遺工藝品延續商品屬性,有利於保持非遺的內生動力。數據顯示,我國七成以上的非遺項目保存在鄉村,2021年在天貓平臺成交過億的14個非遺産業帶,一半來自縣域及以下地區。開發非遺市場,發展非遺産業,對於推動鄉村振興有著特殊貢獻。如今,很多非遺從業者在保持原生技藝本真性的同時,開始有意識地開發非遺衍生産品和多元業態,通過打造非遺品牌,提高産品附加值,滿足年輕用戶時尚化、個性化、多樣化的消費需求。據統計,過去一年在網路平臺購買非遺相關産品的人中,有40%以上是90後群體。與此同時,非遺行銷推廣、非遺創意研發、非遺IP授權應用、非遺數據資源服務等配套産業,都是現代非遺創新發展的有效支撐。

科技賦能是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網際網路和數字化技術給現代非遺技藝帶來更多可能。一方面,新媒體平臺能夠聚合非遺項目、非遺産品、非遺傳承人、非遺消費者,進一步拓寬非遺保護、傳承、發展和消費的空間。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開設了網上店舖,線上成為銷售主要渠道;抖音平臺的非遺主題視頻數量過億,覆蓋了97.94%的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其發起的“非遺合夥人”“看見手藝”“非遺市集”等活動,讓非遺技藝被更多人關注,促進了非遺市場的開發和相關消費的增長。另一方面,數字化技術帶來非遺技藝的全新“玩法”。三維建模、5G直播、AI(人工智慧)合成、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新興技術的應用,充分挖掘非遺數字化潛力,為網路用戶帶來沉浸式、互動式的非遺體驗。

此外,推動非遺納入教育體系,是非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伴隨著非遺技藝的生活化、大眾化,以往僅在師徒之間口傳心授的傳承模式顯得單一,社會力量尤其是教育界的力量在現代非遺的傳承發展過程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當前,不少學校將非遺引進校園、帶進課堂,有的高校聘請非遺傳承人擔任特聘教授、成立非遺研究基地、開展非遺研培項目、開設非遺選修課程,有的中小學、幼兒園也將非遺技藝融入藝術課程和學前教育體系,讓學生在青少幼不同階段都能處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之中。

如今,“見人見物見生活”理念已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共識。實踐表明,非遺不應只是靜態的文化符號,更應是活態的文化“有機質”。讓文化遺産“活”起來,讓非遺技藝“潮”起來,堅持活態傳承,非遺將在現實生活中結出纍纍碩果。

製圖:趙偲汝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