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探尋揚州古城保護和利用密碼:守住記憶 有機更新

發佈時間:2022-04-11 09:18:54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崔佳明 | 責任編輯:謝榮宇

探尋揚州古城保護和利用密碼:守住記憶有機更新

始建於明代的揚州文昌閣古色古香。 崔佳明 攝

中新網揚州4月10日電題:探尋揚州古城保護和利用密碼:守住記憶有機更新

中新網記者崔佳明

今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確立40週年,也是揚州列入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40週年。綠楊城郭春意濃,又是煙花三月時,中新網記者走進揚州,探尋這座千年古城保護和利用的密碼。

在席捲中國的城市化建設浪潮中,少數城市堅守住了個性鮮明的文化特色與風韻,揚州是其中之一。談及經驗,揚州市文史專家王虎華告訴中新網記者,歷史文化成就了獨一無二的揚州,揚州的成功“法寶”就是古城保護。

揚州文昌路上的唐代石塔。 崔佳明攝

揚州文昌路上的唐代石塔。 崔佳明攝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不管建設這個城那個城,揚州首先要保護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王虎華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揚州的‘第一徽號’‘第一資産’‘第一王牌’,我們應當亮足、用足、打足。歷史文化遺産不僅是精神資源,也是物質‘資産’,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揚州城遺址(隋至宋)總面積約18.25平方公里,其中明清歷史城區面積5.09平方公里,是中國東南沿海地區規模最大、風貌保存最為完好、最具“中國味、文化味、市井味”的歷史城區之一。整個古城遺址區內面積約13平方公里,保存有歷代城市的空間結構,包括歷代城墻、道路、水系、建築遺址等。

揚州東關街歷史文化街區。(資料圖)孟德龍攝

揚州東關街歷史文化街區。(資料圖)孟德龍攝

古城,承載著一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銘刻著一座城市的歷史印記。5.09平方公里的明清歷史城區充滿著濃郁厚重的文化氣韻,是最能展示揚州魅力的人文薈萃之地。當地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古城情況時説,明清歷史城區,包括東關街、仁豐裏、灣子街、南河下4大歷史文化街區和7組傳統建築群。這裡擁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19處、省級文保單位18處、市級文保單位153處。僅揚州的文昌路上,就匯集唐代石塔、宋代古井、明代文昌閣、清代運司衙門等歷史遺存,“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絕不是虛名。

“揚州按照‘護其貌、美其顏、揚其韻、鑄其魂’的思路推進古城保護與復興,走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發展之路。”作為一直從事30多年揚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和學術研究的一名工作者,高永青告訴中新網記者,揚州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古城人居環境的更新與提升,獲得了中國最佳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2021年,東關街與仁豐裏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被住建部科技委評為全國優秀案例,仁豐裏還獲得了中國建築學會的遺産保護一等獎。

揚州瘦西湖。 孟德龍攝

揚州瘦西湖。 孟德龍攝

“按照‘小尺度、繡花針、本土化、漸進式’的有機更新模式,推行政府引領、社會支援、居民融入、專業支撐等多元參與機制,探索古城保護的新路徑。”揚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二級巡視員李廣春告訴中新網記者,如今,東關街歷史文化街區吃住行遊購娛應有盡有,成為揚州文化旅遊勝地;南河下歷史文化街區依託鹽商文化和會館遺址,成為揚州美食文化又一展示窗口;仁豐裏歷史文化街區發揮歷史文化名人效應,突出市井文化,成為揚州文化創意眾創空間。

説到仁豐裏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利用時,李廣春稱,大拆大建不是古城保護,大遷大進也不是古城保護,仁豐裏充分展示了揚州古城保護利用的最新成果。仁豐裏街區保護利用的探索建立在街區“收儲租”改造更新模式的基礎上,從危房、舊房、空置房入手,進行置換、租賃,再由政府出資或市場招商予以精心修繕。李廣春將其經驗總結為三個“變”,即在保護理念上,變“拆改留”為“留改拆”;在公眾參與上,變“要我改”為“我要改”;在發展動力上,變“獨角戲”為“大合唱”。

仁豐裏全長700多米,呈魚骨狀排列,為全國屈指可數保存完好的唐宋“裏坊制”格局的街巷。 崔佳明攝


仁豐裏全長700多米,呈魚骨狀排列,為全國屈指可數保存完好的唐宋“裏坊制”格局的街巷。 崔佳明攝

古城是揚州城市的“母體”、文化的源流和市民精神的家園,努力保存、延續和彰顯“古色古香、原汁原味、市井市民”的古城歷史空間、街巷肌理、建築風貌、文化遺存和傳統字號,為土生土長的揚州人、旅遊旅行的外鄉人打造具有成長記憶、鄉愁記憶的老城老街,讓他們感受到“街還是那個街、店還是那個店、味還是那個味”。揚州市委書記張寶娟調研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工作時表示,“守好古城記憶,加快推進古城保護和有機更新,讓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讓揚州歷史古城在全國更有分量。”(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