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守正創新,奏響民樂好聲音

發佈時間:2022-04-07 09:07:36 | 來源:人民日報 | 作者:吳玉霞 | 責任編輯:謝榮宇

守正創新,奏響民樂好聲音(新語·讓好聲音成為最強音)

中華文化講究藝術意蘊,民樂的魅力在於獨特的韻味、真摯的情感和藝術的感染力

中華民族被稱為“禮樂之邦”,傳統音樂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中佔有很大比重。民族音樂根植于中華大地,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情感密碼。近年來,民樂的創作、演出、傳播呈現出新的時代氣象,尤其是在年輕人中的認知度、接受度持續提高。這既反映了文化自信的增強,也給民樂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民樂守正創新,要立足優秀傳統,發民樂之“正聲”。對民樂真正的自信,來自對優秀傳統文化發自內心的敬重。中華文化講究藝術意蘊,民樂的魅力在於獨特的韻味、真摯的情感和藝術的感染力。無論哪個類別的演奏和形式,都需要具備一定的演奏技能,包含對作品的精準詮釋和體現技術與藝術的融合之意,而擁有這些“強大”和“本領”,是守正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支撐藝術傳承創新的基礎和前提。音樂表達是詮釋者與聆聽者的“磁場”共鳴,其內心感受與審美認知蘊含在作品的意境中。不要低估大眾的欣賞能力,好的作品是能夠被看見、聽見的,我們應該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有信心。

創新,應當是在尊重藝術自身規律基礎上的求新求變。近幾年民樂改良的步伐在加快,尤其是在新媒介環境下,舞臺聲、光、電和服、道、化等手段的融入,很迅速地就能在感官上將民樂節目包裝出耳目一新的效果。對於形式創新,一方面可以嘗試、探索,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走入誤區,不能把一味追求感官刺激作為民樂創新的審美取向和評判標準。獨特的音韻格律,講究聽覺和味道,音色豐富、旋律性強是民樂的優勢,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更不能為了“炫技”而“炫技”。“快和響”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民樂創作與作品表達,過於追求譜面“圖式”、表面“格式”或外化“取悅”都不可取。

體現自身特色,是民樂創新發展的重要路徑。近幾年民樂創作、傳播的大環境有了很大改觀,扶持民樂發展的力度也在不斷加大。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域性強的民間傳統樂種、各地不斷涌現的民族管弦樂團,要守住自身特色,不要盲目跟風。比如,江浙滬地區的絲竹樂隊、蘇州評彈、廣東音樂、福建南音,就很好地發揮了自身特色,成為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傳承不守舊,創新不離根。今年,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將舉辦第十屆“華樂論壇”1+1學術研討,由“華樂論壇”延展的“華樂講壇”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華樂大典”系列叢書編纂工作也在有序推進,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通過不同樂器門類記錄中國民族器樂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推動新時代民樂事業發展繁榮,需要從樂者與樂曲、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交流與交融、塔基與塔尖等多維度深入研究,期待業界與學界共同努力,發出民族音樂的“中國好聲音”。

(作者:吳玉霞,係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