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文脈滋養城脈——千年商都廣州的廣府文化印記

發佈時間:2022-04-02 08:50:21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周強、鄧瑞璇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新華社廣州3月31日電 題:文脈滋養城脈——千年商都廣州的廣府文化印記

新華社記者周強、鄧瑞璇

從粵劇變身電影走向銀幕大放異彩,到虎年春晚武術亮相廣州塔,再到廣州美院設計的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這些烙有廣府文化印記的作品不斷刷新朋友圈,讓外界看到了廣州經濟成就之外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兩千餘年歷史孕育的廣府文化,以其特有的開放、包容、創新、務實的精神氣質,滋養著廣州這座千年商都的城市根脈,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深沉動力。

跨界融合帶來“破圈”傳播

當粵劇和遊戲結合,會發生什麼?

一首粵劇版的《原神》遊戲插曲《神女劈觀》,上線不久便在B站收穫近400萬次點擊量,讓演唱者廣東粵劇院院長曾小敏也頗為意外。

“南國紅豆”粵劇受到追捧並非偶然。去年曾小敏主演的粵劇電影《白蛇傳·情》上映,俘獲一大批年輕觀眾,也創造了戲曲電影“破圈”的神話。

粵劇是廣府文化的瑰寶,而後者又是嶺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分支,既有古南越遺傳,更受中原漢文化哺育。

廣府,按照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走進廣府》一書的定義,通指嶺南承載以粵語為母語的民係所在地;廣府人指嶺南早期百越族人與中原移民融合衍生的一支漢族民係;廣府文化指廣府民係的文化。

“自秦始皇統一嶺南後,中原文化逐步南漸,與當地原有文化不斷交融,形成以粵語方言為主的廣府文化區域。特別是中原地區群雄逐鹿,戰火紛飛導致民眾離鄉背井遠走嶺南,大規模移民遷徙進一步豐富了廣府文化多元相容的特質。”暨南大學文學院歷史系教授陳偉明表示,歷經兩千多年融匯,廣府形成醒獅、粵劇、粵曲等藝術形式以及特色美食粵菜。

“與大銀幕、新媒體、科技的結合,讓粵劇這個傳承數百年的藝術走出傳統的劇院,走向更大的舞臺。”曾小敏説,只有不斷創新才能讓廣府文化這樣的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跨界的不止粵劇。作為廣府文化傳承的重鎮,廣州市越秀區創辦廣府廟會,每年元宵節與市民見面,成為“老廣”與遊客體驗民俗文化、觀看非遺展示的好去處。疫情之下,當地政府在今年元宵節將這一古老的民間習俗與新潮的“元宇宙”概念相結合,為市民打造虛擬公共文化空間。

越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馮曉表示:“傳統與創新是一體兩面,廣府廟會歷經10年嬗變,已創新成為既古老又現代、既通俗又時尚的都市文化形態,成為500萬觀眾和遊客的廣府文化嘉年華。”

文化開放相容塑造千年商都

廣州2021年地方生産總值突破2.8萬億元,持續穩居國內城市第一梯隊,作為全國商貿中心城市的兩大重要指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外貿進出口總額更是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

“文化的引領力是推動廣州經濟持續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越秀區文廣旅體局局長楊衛國説,“受長期對外交流的影響,廣府文化有著鮮明的開放特質和重商傳統。”

作為廣府文化的發展地,廣州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商業門戶,航海貿易長盛不衰,被譽為千年商都。歷經唐宋時期的東方大港,到明清時“一口通商”,再到改革開放前沿,獨特的地理位置影響了廣府文化的衍化,海洋意識讓廣府人較早跳出“重農抑商”的傳統觀念。

“廣府文化重視務實利而避虛名,形成了一批重商興業的實幹群體。”廣東省社科院文化産業研究所研究員鐘曉毅表示,疊加改革開放政策春風的吹拂,珠三角一躍成為我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以“廣東糧、珠江水、嶺南衣、粵家電”為代表的廣貨北進,叩開了內陸市場的大門。

商業的發展也反哺催生引領潮流的文化現象。無論是《輕輕地告訴你》《濤聲依舊》等傳唱大江南北的旋律,還是《七十二家房客》《雅馬哈魚檔》等引發觀影潮的電影;無論是中國動漫行業第一股,還是征服了世界的“頂流冰墩墩”,都體現著廣府敢為人先的文化創造力和強大的産業實力。

佛山科技學院圖書館研究員周雪華研究發現,在全國七大方言中,粵語保留古漢語元素最多,同時吸收英源外來詞也最多,粵語中商店“士多”是英語“store”的音譯,“泊車”則是“park”的半音譯,“土洋結合”的特徵反映了廣府文化應對外來衝擊的承受力,也折射出其開放取向。

改革開放以來,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好飲“頭啖湯”,“生猛”“進取”的文化性格讓廣州不僅成為我國吸引外資的橋頭堡,也成為百萬民工下珠江的首選地,更贏得嶺南文化中心地和改革開放前沿地等城市文化名片。

廣東省廣府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傑表示,廣府文化對於嶺南文化奠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開闢、近代民主革命策源、現代改革開放先鞭等歷史進程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未來,提升廣府文化與時俱進的特質,對推動大灣區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無疑具有潤滑與催化作用。

平民氣質滋養城市煙火氣

一壺好茶,幾件茶點,愜意地品上一個清晨——“嘆早茶”,是廣州都市生活的一道風景線。一個“嘆”字,是廣府人從容有滋味的生活態度,也是廣府文化平民氣質滋養城市煙火氣的生動寫照。

蝦餃、燒賣、叉燒包……豐富而精緻的菜品體現著“食在廣州”的魅力,也展現著豐儉由人的寬容。如今,早茶不只滿足享用,更是親友交流、社交溝通的手段,是廣州人經濟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

如果説文化是城市的靈魂,那建築就是城市最直觀的外貌。高聳入雲的“小蠻腰”正在書寫新的廣州記憶,老城街巷則通過煥發新顏,讓歷史與文化回歸市民的生活。

趟櫳門、滿洲窗、鑊耳墻……昔日的西關大屋和沿街騎樓,體現著廣府建築中西合璧、革故鼎新的鮮明風格。在荔灣區恩寧路歷史文化街區,當地政府以繡花功夫進行改造,保留街巷肌理,引來新業態,承載著鄉愁記憶的街道得以活化重生。

讓廣府文化印記回歸市民生活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在東山口新河浦歷史文化街區,曾經的小洋樓不再是大門緊閉的民居,搖身一變成為小眾藝術空間、設計師店、咖啡店等,點亮城市生活的一角。

6年前,廣州在地文化藝術公司來到這裡,將幾座空置的小洋樓以藝術空間和特色商業的形式再賦生機。公司運營總經理吳汀説:“新河浦片區因建築獨特而與眾不同,承載著城市的記憶,公司選址正是被文化魅力所吸引。”

老城優雅,活力依然。如今,文化、藝術、商業氣息交相點綴,新的城市文化空間正在一些老舊街區形成,讓傳統與現代和諧交融。

“廣府文化就是在這樣生機勃勃而又趣味盎然的‘容器’中醞釀芬芳,進而香飄四季、香飄四海。”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鳳蓮説。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