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文物醫生”的老生常談與奔走疾呼

發佈時間:2022-03-09 08:55:23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馮志軍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兩會人物)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文物醫生”的老生常談與奔走疾呼

中新社北京3月7日電 題: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文物醫生”的老生常談與奔走疾呼

中新社記者 馮志軍

今年是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履職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第五年,亦是他紮根莫高窟的第三十個年頭。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在全國兩會履職。受訪者供圖

作為“文物醫生”的他,基於五年來“文保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專業設定等呼籲,在“老生常談”中繼續奔走疾呼。今年他建議“支援敦煌研究院組建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認定文物科學與保護技術為獨立學科”。

在經歷了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轉危為安”的經驗積累後,蘇伯民希望將歷時數十年總結研發出的寶貴保護技術和經驗,放大至絲綢之路沿線的文物保護之中。

敦煌研究院是負責世界文化遺産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永靖炳靈寺等6處石窟保護管理的研究型事業單位,是中國管理世界文化遺産數量最多、跨區域範圍最廣的文博機構,國內外最大的敦煌學研究實體。

經過數十年幾代人的努力,敦煌研究院古代壁畫與土遺址保護創新團隊,通過多學科交叉融合解決了古代壁畫和土遺址保護的一系列關鍵科學問題,不僅解決了多項中國文化遺産領域的重大工程難題,還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延伸。

“建議中國科技部依託敦煌研究院、蘭州大學等文博單位和高校,組建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蘇伯民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稱,希望這一實驗室將立足西北、面向全國、輻射絲綢之路,匯聚與吸納文化遺産領域頂尖人才,以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石窟寺、壁畫和土遺址等不可移動文物為主要研究對象。


  圖為全國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院長蘇伯民在全國兩會履職。受訪者供圖

蘇伯民説,希望絲綢之路文化遺産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能推動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文化遺産保護合作與交流,全方位展示絲路文化遺産精髓,最終建成“一帶一路”上最有影響力的文化遺産基礎研究與技術研發國家科技平臺。

他表示,去年底,中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寫到“在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中佈局科技考古和保護等方向”,説明國家科技主管部門已將組建文物保護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提上日程。

“認定文物科學與保護技術為獨立學科”是蘇伯民多年牽念的一件“大事”。他説,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歲月中,中華民族創造並留下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遺産。這些寶貴的遺産是不可再生的物質資源,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得以流傳和發展的重要載體之一。

近年來,隨著中國對文物研究和修復經費投入的逐年增多。據不完全統計,國內相繼有70多所學校設立了文物保護或文化遺産保護相關專業。

“但這些專業往往是挂靠在歷史、考古、美術或材料等學科下的一個研究方向,不具備獨立性,缺乏統一的學科培養模式。”蘇伯民指出,學生雖然學的是文物保護,但畢業證和學位證上會被授予歷史學、考古學或其他學科的學位,在就業和人才歸類等方面常常被外界混淆,這種狀況既不利於文物保護和修復專業人才的培養,更不利於學科發展。

蘇伯民表示,鋻於上述原因,建議國家教育部門將文物科學與保護技術認定為獨立學科,在高等院校設立相應的院係,編寫出版統一的教材,制定統一規範的培養方案,此舉將大力推動中國高水準的文物保護研究和修復人才的培養,對保護好中國珍貴的文化遺産具有重要意義。(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