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不止于傳統守望者,非遺刺繡如何破圈“秀”出來?

發佈時間:2022-03-04 09:10:11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黃鈺欽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兩會觀察)不止于傳統守望者,非遺刺繡如何破圈“秀”出來?

中新社北京3月3日電 (記者 黃鈺欽)手工刺繡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技藝。如今,隨著中國不斷掀起一輪又一輪“國潮熱”,傳統手工刺繡發展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全國兩會前夕,多位全國人大代表為刺繡如何“破圈”發聲,強調刺繡傳承人不能止步于傳統文化守望者,應通過産業化使古老技藝煥發新活力。


資料圖為2月17日,貴州省銅仁市,石麗平在位於碧江區的松桃苗繡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 中新社記者 瞿宏倫 攝

如何傳承:技能與文化並重

苗繡是中國苗族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作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上千年曆史的苗繡將族人的創世神話、遷徙歷史和細膩情感鐫刻在服飾之上。

“苗繡服飾元素很多,比如過河用什麼圖案、翻山用什麼圖案,都有規矩。”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非遺項目彭水苗繡代表性傳承人李紹玉告訴記者。對於苗繡服飾,她有一個形象的比喻——“穿在身上的無字史書”。“苗繡背後代表的不僅是一件衣服或一項技術,而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定要傳承好。”李紹玉説。

針對苗繡傳承中存在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松桃苗繡第七代傳承人石麗平對記者表示,現階段部分傳承人僅流於表面,“作為傳承人,除了技能,還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現在我們不缺手藝,缺的是有文化的人才。”

石麗平強調,人才培養是關鍵環節,官方需要通過系統規劃完善傳承體系,人才才能實現源源不斷供給。


  成新湘正在刺繡。唐小晴 攝

如何定位:不止于傳統的守望者

湘繡是中國四大名繡之一,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代表湘繡最高技藝的雙面全異繡,更是被譽為“魔術般的藝術”。然而,傳統藝術如何“牽手”現代生活“出圈”,是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湘繡生産部主任成新湘一直思考的問題。

從事湘繡行業30餘年,這位湘繡“代言人”每次赴北京參會,都會穿著最新湘繡服裝、佩戴湘繡文創飾品,以此介紹湘繡創新。“傳統湘繡已走進現代生活,通過産業發展繁榮傳統藝術正在得到更多人的認可。”成新湘對記者説。

“不能止步于做守望者,必須通過激發內生動力形成品牌,最終以産業發展反哺非遺。”徒步3萬多裏走村串寨記錄苗繡歷史的石麗平對此深有感觸。近年來,她不斷提倡“苗繡+”的發展模式——以“苗繡+服飾”為例,以中藥材板藍根原料為染線,除了苗繡本身,還可以拉動板藍根種植、織布、服飾銷售等産業鏈的縱深發展。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一針一線何其精彩。”石麗平説,“作為傳承人,我們相信所傳承的既是文化又是産業。”

如何破圈:擁抱大眾化與年輕化

作為中國傳統工藝,“精緻高級”一直是手工刺繡在大眾眼中的印象。如今,告別“曲高和寡”,擁抱大眾化與年輕化,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刺繡傳承人的共識。

“‘90後’‘00後’年輕人對優秀傳統文化越來越自信,愛國貨、用國貨,關注國潮。”成新湘認為,湘繡“出圈”,需通過“傳統文化現代化”方式創新,結合科技、藝術進行多元跨界走進現代生活。床上用品、婚慶禮服、書籤、藍芽音響、車載香氛、背包……成新湘帶領團隊開發諸多和生活息息相關的湘繡文化衍生産品,成為年輕人“新寵”。

面對刺繡産品存在設計單調、製作簡陋等問題,李紹玉進一步指出,非遺要發展,必須要通過創新擁抱年輕人。相比于服飾上“做文章”的傳統苗繡,李紹玉把當地旅遊景點或《清明上河圖》等中國畫繡在産品上,並用真絲布料、桑蠶絲線等創作,彭水苗繡越來越“年輕”。

李紹玉表示,在今年的全國人代會上,她將提出建議希望在秉承傳統、不失其本的基礎上,要樹立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理念,推動非遺更加全面融入生活。(完)

(中新社記者梁欽卿、瞿宏倫、袁超、唐小晴參與采寫)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