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唐詩之路”如何走入生活? 浙江藝術家用多視角呈現

發佈時間:2022-03-07 08:55:58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作者:童笑雨 | 責任編輯:秦金月

“唐詩之路”如何走入生活?浙江藝術家用多視角呈現


  現場展出的繪畫長卷。 童笑雨 攝

中新網杭州3月6日電(童笑雨)浪漫的唐詩如何進入人們的生活?3月6日,在浙江杭州開幕的“青山行不盡2——唐詩之路藝術展”或能提供一種新方式。

據悉,此次共展出300余件(組)作品,包含國畫、書法、雕塑、裝置、影像和戲劇等多種類型。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錶示,希望借助傳統與數字交融的當代展陳方式,讓更多觀眾參與其中,成為“唐詩之路”上的“同行者”“同道人”。


  展覽現場的多媒體裝置。 童笑雨 攝

時隔兩年“回歸”

詩畫浙江離不開“唐詩之路”,它貫通浙江的山與水、古與今。2019年10月,浙江省政府印發《浙江省詩路文化帶發展規劃》,提出打造“四條詩路”,構建詩路文化帶。

2020年9月,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員(研究員)和中國美術學院的師生組成考察團隊,啟動了“浙東唐詩之路”的行走與創作。同年,“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開幕。


  展覽現場。 童笑雨 攝

“在‘唐詩之路’上的行走、調研、創作,將是一個持續數年的計劃。”兩年前,浙江省文史研究館專職副館長姜玉峰接受採訪時説。兩年後,該展覽再次回歸大眾視野。

據悉,這一次重訪,人員參與更廣泛、詩路延伸更廣闊,除了在“浙東唐詩之路”采風,創作團隊還調研了“錢塘江詩路”“大運河詩路”和“甌江山水詩路”。

“我們為什麼要關注‘唐詩之路’?”高世名錶示,唐詩滋養著所有中國人的心靈,是中國人詩性情懷和精神生活的最普遍基礎。此外,“唐詩之路”是中國人詩性心靈的發生現場。


作品《詩·人·類》結合電腦生成技術進行數據採集並進行連續創作,詩、人、象(相)于瞬間生成。 童笑雨 攝

創作多視角

在展覽上,此次分為輿地、洞天、山河三個主題空間。初入展覽,穿過梯形通道,眼見之景由不見全貌到豁然開朗,再看到星星點點的秘色瓷器,藏身於高嶺土造景的起伏之間,頗有種“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的桃源意味。

在創作上,藝術家有些延續了以往的創作方式,一人成詩,獨立思考;也有些團隊自發形成了合作集體,以團隊的形式介入到田野調查、研究感受和藝術創作中。

如現場展出的作品《何處青山是越中》,就是青年藝術家沈曉明和隊友們的共同創作,它由中國畫山水和中國書法兩部分組成。

走進展廳,首先見到的是一幅5米高、24米寬的巨型畫作,中間為一個巨大的團塊狀山水。書法部分,以中國古建築中的梁柱作為載體。這是兩根對置的柱子,右邊柱子上重復書寫著“時時引領望天末”,左邊柱子上重復書寫“何處青山是越中”。

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孟浩然的《濟江問舟子》,是其渡錢塘江時所作。沈曉明表示,這也符合了團隊起初定下的“追問”這一主題。“這既是一個提問,同時又是一個答案。”沈曉明希望,通過藝術家的創作和視覺轉換,給觀眾帶去新的思考,使“唐詩之路”上的山水獲得被重新感知的可能。


  現場展出的作品《何處青山是越中》。 童笑雨 攝

除了傳統的表達方式,展覽現場還有許多互動裝置。如中國美術學院當代藝術與社會思想研究所的策展組成員還為觀眾準備了印有山川湖海的印章系統。觀展結束時,觀眾可在展覽折頁空白部分印製自己心中的山水,創造自己心中的“唐詩之路”。

高世名錶示,希望借助多媒介交融的展陳方式,使今日的“唐詩之路”形成于每個人的行走與重讀之中。“我們想尋找‘唐詩之路’上的‘同行者’‘同道人’,讓詩歌的種子生根、發芽,延續至未來。”

據悉,本次展覽在浙江展覽館舉行,將持續至3月18日。(完)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