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平遙推光漆器: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生命力

發佈時間:2022-03-09 08:49:07 | 來源:新華網 | 作者:王學濤 | 責任編輯:秦金月

        新華社太原3月5日電 題:平遙推光漆器:在傳承與創新中綻放生命力


        新華社記者王學濤


大漆之美,堅牢于質,光彩于文。在世界文化遺産山西平遙古城,漆與藝的結合,是一道古樸雅致、細膩滑潤、富麗堂皇的風景。小到首飾食具,大到傢具屏風,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的生命力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非遺的光彩在保護與發展中更加迷人。

流光溢彩的漆藝

迎著朝陽,85歲的薛生金走進工作室,在寧靜的藝術時光裏沉浸五六個小時。耄耋之年的他不僅堅持創作,還帶徒授藝。在一次次掌間推磨、一筆筆紋樣勾勒中,古樸的小院被明亮的漆器裝點。

薛生金是國家級非遺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他説,平遙推光漆器有2000多年曆史,唐代負有盛名,明清得到繁榮發展,是中國四大名漆器之一。過去平遙漆器主要以傢具為主,老百姓對漆器的需求量很大。

華貴、光亮,是平遙推光漆器最明顯的特徵。這與它的製作工藝分不開。平遙推光漆器製作分木胎、灰胎、漆工、畫工和鑲嵌等工序。其中,描金彩繪工藝,反覆推光讓漆器看上去流光溢彩。

除了工藝,用料也非常講究。薛生金説,真正的、傳統的推光漆器使用的是天然大漆,這是這項技藝的精髓所在。用漆樹割掉樹皮後流出的漿汁製作漆器,具有環保無毒、耐高溫、耐磨損、抗強酸強鹼等優點。

“天然大漆的選漆、配料比例都要靠經驗。大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在溫、濕度都達到要求的蔭房中蔭幹,並沒有固定的乾濕度標準,全憑感覺。”薛生金説,簡單的工藝三五年能學成,如果想全面掌握非得十餘年不行,還得去鑽研、有恒心。

在抗日戰爭期間,平遙推光漆藝迅速沒落。新中國成立後,薛生金進入平遙縣推光漆器廠工作,他師從漆器老藝人喬泉玉,認真探索傳統漆器技藝,恢復生産了失傳的堆鼓罩漆,並將推光漆器髹飾工藝由過去的3種增加到20多種,還手把手培養出200多名徒弟。

非遺走進現代生活

走進平遙古城內的一家漆器店,記者看到,除了常見的漆器傢具、挂屏、首飾盒,還有精緻的女士手提包、佛像、花瓶擺件、茶具、果盒、文房四寶等。服務員胡麗霞告訴記者,他們已經開始私人訂制服務,製作漆器酒盒、面膜盒、珠寶盒等。

“除了能做出不同物品,過去漆器圖案以古典小説、戲劇中的故事人物居多,現在圖案更加豐富多彩。”胡麗霞説。

依託平遙古城申遺、旅遊發展,平遙推光漆器得到較快發展。目前,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的各級傳承人共有9人。在各級政府支援下,平遙舉辦了漆文化藝術節、漆藝創意作品大賽、漆藝精品展,出版了書籍《平遙漆藝的發展與創新》。

傳承在薛家得到生動詮釋,也留下鮮明的時代烙印。

薛生金的大兒子薛曉東是平遙推光漆器髹飾技藝的省級傳承人。他曾在高校學習,主張將傳統工藝與創新理念相結合,用現代人的理念和審美觀點去創新漆藝。

“我們堅持純手工、天然大漆、礦物質顏料製作,走中高端路線。”薛曉東説。我們製作的漆器産品價格從幾千元到幾十萬元不等,受到不少漆藝愛好者、收藏者的青睞。

薛曉東31歲的女兒薛夢瑤在高校教美術。漆材料較強的可塑性是她愛上漆藝的主要原因。她嘗試將漆藝與現代藝術、環境藝術相結合,探索更多可能性。

“其實每代人都在變,都在適應時代發展。”薛夢瑤説,爺爺在創作中以彩繪為主,爸爸結合了蛋殼鑲嵌和磨漆工藝,大家的目標就是要讓非遺真正走進人們生活,讓年輕人喜歡,這樣非遺才能走得更遠。

新時期的風采

“夫源遠者流長,根深者枝茂。”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豐富,保護、傳承、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對延續歷史文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在國家大力支援下,各地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找到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平遙推光漆器是非遺發展的一個縮影。平遙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霍文忠説,近10年來,在各級政府幫助下,平遙建設了非遺數據庫和非遺綜合傳習中心(平遙縣非遺展覽館),對瀕危非遺進行搶救記錄,尤其對王氏婦科和票號文化開展課題研究和田野調查,出版了《平遙票號史料》《晉商鏢局》等書籍,對全縣137項非遺都有促進作用。

“網際網路+”正在助推非遺市場快速發展。平遙縣傳統金銀器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劉興東足不出戶就把産品銷往全國各地。與銀器打交道30餘年,他的手藝一直未變。“手工製作的銀器有靈氣,能把人的思想、感悟融入其中。隨著生活水準提高,越來越受人們喜歡。”他説。

今年是虎年,國家級非遺布老虎黎侯虎銷售火爆。傳承人李小梅過年期間就接了20萬元的訂單。很多人通過網路看到她的作品,慕名聯繫購買。李小梅在傳承非遺的同時,還帶動百餘農村婦女增收致富。

1月總書記曾來到平遙古城。“總書記的到訪對我們是鼓勵和鞭策,更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和方向。我們將努力開動腦筋,更好地將非遺文化保護好、傳承好。”薛曉東説。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