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無障礙
站內搜索

全國政協委員潘魯生: “山東手造”助力鄉村振興

發佈時間:2022-03-07 15:08:46 | 來源: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 | 作者:潘魯生 | 責任編輯:葛蕾

潘魯生(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

當前,全國範圍內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更加堅定,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與創造性進一步提升,加之數字經濟發展、網路電商普及,國貨國潮國風蓬勃興起,傳統工藝呈現新的發展優勢。統計顯示,在商務部認定的1128家老字號中,具有非遺要素的老字號為822家,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老字號中,傳統技藝類佔88.6%,且目前已有5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手工藝入駐淘寶平臺。另據《2021非遺電商發展報告》,過去一年,有14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産業帶在天貓年成交過億。傳統工藝文化賦能經濟及區域發展的優勢不斷顯現。

因此,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我就“推進民族地區傳統工藝振興與特色産業發展”“注重加強鄉村文化與道德高地建設”等進一步提出建議,希望國家文化、經濟乘勢而上,進一步發展發揮好傳統工藝的賦能作用,進一步加強鄉村文化建設,推動鄉村振興。在提出相關提案的同時,聯繫我省發展實際,也形成了關於“山東手造”助力鄉村振興的認識和思考。

一直以來,我省是傳統工藝大省,工藝品類全,發展均衡,基礎雄厚。據統計,在統工藝振興項目目錄中,我省20個項目被文化和旅遊部公佈為國家首批傳統工藝振興項目,省文化和旅遊廳、省經信委、省財政廳共同公佈首批山東省傳統工藝振興目錄12大類別89個項目。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體系中,全省黃河流域範圍內共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3項,國家級名錄項目103項,省級名錄項目307項,市級名錄項目1520項,縣級名錄項目2997項,分別佔全省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名錄項目總數的45%、41%、36%、23%;現有國家級傳承人49名,省級傳承人231名,市級傳承人1404名,縣級傳承人3014名,分別佔全省各級名錄總數的54%、52%、54%、38%。一直以來,我省的工藝美術行業整體收入居全國前列,如天然植物纖維編織工藝品製造、抽紗刺繡工藝品製造玩具製造等均創造了可觀效益。

當前,省委宣傳部等出臺《“山東手造”推進工程實施方案》,為把握髮展機遇,發揮資源優勢,實現創新性、提升性、聯動性發展做出了科學規劃,形成了“山東手造”的發展策略和方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徹“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要理念,落實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關於加強各民族優秀傳統手工藝保護和傳承、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深入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要部署,打造“中華傳統工藝博覽會”等系列平臺,發展手造産業,將進一步推動中華傳統工藝振興,促進和帶動鄉村振興,實現手藝文化對産業發展、社會民生在生態化、創意化以及“文化IP”賦能化的促進作用,具有現實意義和廣闊空間。相信以“山東手造”為重點,匯集全國優秀手造品牌資源,致力實現從傳統工藝美術産業走向現代手工製造産業,從供欣賞的工藝品走向生活日用品,從重視工藝大師走向全面關注一線工匠,從傳統作坊走向現代作坊工場,從“來樣加工”的代工走向自主設計品牌,從單一經營走向網路多种經營,在服務生活、創造價值中實現中華傳統工藝振興。

從長期調研情況看,鄉村是美麗的家園,綠水青山、良田沃土是生産的基地,是生活的田園。鄉村也是民間文化創新創造的寶庫,傳統工藝等富有創造力的“匠人”文化藝術樣式在鄉村。鄉村豐富的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是脫貧致富的資源基礎,推進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關鍵。回想“手藝農村”特色文化産業扶貧計劃的調研和幫扶過程中,一方面,在創意經濟、體驗經濟的背景下,消費具有多元化、個性化和講求低碳環保的特點,手藝生産與之契合,而且作為一種勞動密集型的生産形式和土生土長的經驗傳承文化,能夠充分吸納老人、婦女以及男性青壯年等鄉村人口發展生産,並因其鄉土特色愈來愈受到關注而有良好的市場,有助於促進就業、創收致富;另一方面,以文化為杠桿、為驅動解決的經濟發展問題,不僅經濟受惠,而且有助於應對解決與文化相關的社會民生問題。所謂“小手藝創造大財富”,解決的不只是村民脫貧致富問題,更是為應對空巢留守以及産業調整過程中農民工回流等問題提供現實的解決方案。比如臨沂的柳編工藝産業,帶動當地杞柳種植、加工、貿易、産品配件以及包裝、物流等相關産業的發展,較好地實現了行業輻射的規模效益,助力革命老區實現脫貧致富。村民在家門口就能發展生産、就業致富,産業興旺、家庭和睦,人們有了鄉土的歸屬感,也減少了外出打工造成的老人、孩子留守問題。這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豐收。我們在中國美術館舉辦的“手藝農村——山東農村文化産業調研成果展”上展示和推廣了這樣的發展經驗,傳承文化,發展生産,脫貧致富,走出的是一條文化致富、創富之路。我省“手藝農村”在全國形成示範效應,風箏、年畫、柳編等等,從個體到集體,從家庭作坊到産業集群,形成了以手藝帶農戶,以農戶帶農村,以農村帶基地,以基地帶銷售的發展模式,體現了鄉村手藝特色文化産業獨特的生態優勢、産業優勢、文化優勢和傳播優勢,成為中國文化産業發展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山東手造”的帶實現動下,還將實現新的提升與發展。

(大眾日報客戶端 記者 趙琳 整理報道)

最新播報查看更多
載入更多新聞
友情連結

關於我們  合作推廣  聯繫電話:18901119810   010-88824959   詹先生   電子郵箱:zht@china.org.cn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京ICP證 040089號-1  網際網路新聞資訊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04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