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1)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21 11:05:40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所謂自發即自我自然生發之意,而自我生發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覺的,陶淵明“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兩句詩,就是對自發性的形象描繪。雲固無心,鳥也決非有意,它們各依其本性自然地自動地而又自由地進行活動。作為心理學概念,自發的心態,從某種意義上説,乃是一種高水準的心態,表現著人的深層本質。但長期以來,卻被視為低水準的心態,甚至作為政治概念予以貶抑。人們所強調和看重的是自覺性。認為自覺性才是最可貴的具有決定意義的高水準的心態。因而自發性只有提高到自覺性才是高境界。其實,這是嚴重的誤會和誤解。應該知道,在許多情況下,如果硬將自發性轉變或提高到自覺性,反而破壞了自然純真那美好的心態和性向。盧梭説得好:“為了高高興興去做一件好事,我必須有行動的自由,不受拘束。而只要一件好事變成了義務,那做起來就索然無味了。”《漫步遐想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第75頁。出於義務或責任去做好事,難免有幾分勉強和虛假,這是自覺的結果。

 

  印度哲學家奧修指出:“所有美好的事,都是自然發生的。愛是自然發生的,你無法去做它,靜心是自然發生的,你無法去做它。事實上,生命也是自然發生在你身上的。關於它,你並沒有做任何事。它也不是你去掙得的。……一切很美的深奧的事都是自然發生的,只有那些微不足道的事是由人做的。

 

  “你甚至連呼吸都無法做,呼吸也是自然發生的。你要跟自然發生的世界進入同一個步調。

 

  “如果你問我的看法,我認為物質世界是‘做’的世界,而靈性世界是‘自然發生’的世界。當你做,那麼你只能達到物質的世界;當你只是存在,而讓事情自然發生,那麼你將達到存在的本質。”《老子心解》陜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頁。存在的本質即事件的本來面目。

 

  不過,在我們的生活工作學習中,時時事事都離不開自覺,即都要有目的有計劃有考慮地去從事各種活動,自覺性愈強,其活動的成效就愈好。自覺性的這種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很容易理解。而自發性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由於它是無意識的,很難被意識和認識。尼采説過:“人是如任何有生命的動物一樣,是不斷地思想的,但自己並不知道這;而自覺的思想只是它的最小的一部分,不妨説罷,是最膚淺最壞的一部分。”《快樂的知識》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九年版第281頁。應該承認,人的情感,人的深層本性是自發的存在的;而愈是自發便愈意味著正常和健康。莊子説:“忘是,履之適也。”一個人腳上穿了很合適的鞋,他決不會想到他的腳;他若時時意識到他的腳,肯定是腳有了毛病。詹姆士説,不到疾病把脊髓的功能妨害了的時候,要一個人覺悟到他受賜于脊髓的自動作用很多,那是不可能的。總之,當你自覺到你身上某一部位存在的時候,你的某一部位準是出問題了。生理現象如此,心理現象也是如此。心理學家證明:神經症患者和非自我實現的人不可能自發地活動。他們總是歪曲引起他們自感慚愧和內疚的那些方面,即他們不能坦誠或泰然自若地對待自己和自己的內心世界。美國哲學家愛默生曾説,不屑于做點什麼或説點什麼去討好他人,這種泰然自若的氣質正是人性健康的態度。從這一角度而論,兒童比成人更健康,因為兒童沒有機心,沒有得失的考慮,他的能力也不會耗費在自我保護上。他是坦誠的、泰然自若的、富於自發性的。愛默生還説,一個人“越有自發性我們就越喜愛,一個人對自己的德性考慮得越少,了解得越少,我們就越喜歡他”。所以,他接著説,“天性優於意志”,即自發優於自覺;而“我們的道德本性,由於我們意志的橫加干涉而遭到了破壞”。《愛默生集》三聯書店1993年版第339頁。

下一頁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2)上一頁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3)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癲狂》上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從“對牛彈琴”説起(1)
· 從“對牛彈琴”説起(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1)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3)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1)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1)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1)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2)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4)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5)
· 非對象性思維談(1)
· 非對象性思維談(2)
· 非對象性思維談(3)
·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1)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1)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3)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4)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1)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2)
· “人由於不理解事物,就變為一切事物”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1)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2)
· 兒童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一詞
· “我就是那只死去了的鴨子”
· 對兒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繩”
· 兒童獨具慧眼(1)
· 兒童獨具慧眼(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1)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