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21 11:02:47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從以上論證可以得到這樣的認識,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必然生活在自己虛構的場景中,虛構的人物脫離他而獨立存在,並左右作者的筆鋒,好像幻覺的強度成為真實性的惟一源泉。對他來説,整個世界都不存在了,他忘了他自己,他的人物反而成了真我。在更前進的創作過程中,在情感的影響之下所創造出來的形象本身就變成情感的源泉了,它能夠激動創作它們的藝術家較比真實生活的事件的力量並不少。泰納説他寫作時會“失掉了外界事物的概念,甚至於不認識城裏的街道”,他把自己作品裏的故事信以為真,“把自己虛構世界的消息,當做現實世界的消息告訴朋友。”和精神病患者一樣,他完全把想像當現實,甚至覺得想像的真實超過現實的真實,以致連城裏的街道都不認識了。《巴爾扎克論》載《文藝理論譯叢》1957年第二期。鄧肯也有這種體驗,她在舞蹈中常常達到“這樣的狀態:似乎外在世界的一切都顯得陰沉、冷冰、虛假,對我來説惟一的真實就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情”。《鄧肯自傳》第159頁。藝術創作中的這種心理變態體驗説不勝説,事實證明,沒有一個真正的藝術家在創作高潮中不曾進入這種境界、有過這種情緒體驗的。心理學家證實,人的大腦不能區別現實與想像中的“現實”,比如一個人在夢中身居險境,會猛然驚醒,甚至滿身大汗,呼吸加劇;一個催眠被試者被告知,他正在北冰洋上,他不僅會冷得發抖,而且身體上出現雞皮疙瘩;當被試者確信他的痛覺非常遲鈍時,他甚至可以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被施行外科手術。在這些事例中,大腦和神經系統都作出了相應的反應,表明他們相信自己是處於一個真實的情境中,可見大腦並不能完全區別現實與想像中的“現實”,人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是根據他認為是真實的或想像成真實的作出反應的。詳見《大眾心理學》1984年第5期第25頁。所以在藝術創作中把想像當真實的現象是有科學根據的。

 

  藝術家雖然常與他們所創造的人物一同經歷磨難的痛苦或痛苦的磨難,卻獲得了最大的幸福和滿足。也許正因為有這種痛苦,他們才更覺得幸福。這樣的幸福感本身就有點變態。福樓拜説:“寫書時把自己完全忘去,創造什麼人物就過什麼人物的生活,真是一件快事。比如我今天就同時是丈夫和妻子,是情人和他的姘頭……”轉引自《朱光潛美學文集》第一卷第44頁。陀斯妥耶夫斯基説:“如果我過去什麼時候有過幸福的話,那麼,這也並不是我因為成就而陶醉的最初瞬間,而是當我還沒有把我的手稿讀給任何人聽,拿給任何人看的時候,在那些漫漫的長夜裏,我沉湎于興奮的希望和幻想以及對創作的熱愛之中;我同我的想像,同我塑造的人物共同生活著,好像他們是我的親人,是實際活著的人,我熱愛他們,與他們共歡樂,同悲傷,有時甚至為我的心地單純的主人公灑下最真誠的眼淚。”《古典文藝理論譯叢》第十一期第111頁。請看,這種變態心理境界是多麼令人神往啊!是的,藝術家的最大幸福就是如癡如狂地沉迷在藝術創造之中,最大的滿足不是在目標達到之時而是在充滿希望和幻想的途程之中。

下一頁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1)上一頁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癲狂》上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從“對牛彈琴”説起(1)
· 從“對牛彈琴”説起(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1)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3)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1)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1)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1)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2)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4)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5)
· 非對象性思維談(1)
· 非對象性思維談(2)
· 非對象性思維談(3)
·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1)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1)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3)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4)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1)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2)
· “人由於不理解事物,就變為一切事物”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1)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2)
· 兒童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一詞
· “我就是那只死去了的鴨子”
· 對兒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繩”
· 兒童獨具慧眼(1)
· 兒童獨具慧眼(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1)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