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2)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21 09:33:58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魯迅對此也有過精闢的論述,他以母親哺乳嬰兒為例説:

 

  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也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個農夫娶妻的時候,也決不以為將要放債,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愛,願他生存;更進一步的,便還要願他比自己更好,就是進化。這離絕了交換關係利害關係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綱”,倘如舊説,抹煞了“愛”,一味説“恩”,又因此責望報償,那便不但敗壞了父子間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實際真情,播下乖剌的種子。有人做了樂府,説是“勸孝”,大意是什麼“兒子上學堂,母親在家磨杏仁,預備回來給他喝,你還不孝麼”之類,自以為“拼命衛道”。殊不知富翁的杏酪和窮人的豆漿,在愛情上價值同等,而其價值卻正在父母當時並無求報的心思;否則變成買賣行為,雖然喝了杏酪,也不異“人乳喂豬”,無非要豬肉肥美,在人倫道德上,絲毫沒有價值了。

 

  所以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覺醒的人,此後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後起新人。《墳·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魯迅的意思很清楚:愛是利他的,是無條件的;愛是給予而不是索取,不是“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的買賣,愛純出於天性,出於自然,出於非自覺,一覺到便是在“施恩”,便是為我,便不是愛了。這個道理孟子不是早就説過嗎,“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王陽明也講過:“舜常自以為大不孝,所以能孝;瞽瞍常自以為大慈,所以不能慈。瞽瞍只記得舜是我提孩長的,今何不曾豫悅我……舜只思父孩提我時如何愛我,今日不愛只是我不能盡孝,日思所以不能盡孝所以愈能孝。”《傳習錄》下。老子有言:“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聖人不私自積藏,而是儘量幫助別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儘量給予別人,自己反而更豐富。)這是一種最偉大的愛的表現。

 

  可見我們的古人是很懂得這個道理的,所以早有“至善本無善”,“無善而至善”之説。老子説:“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也,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又説“大道廢有仁義”。蘇子由注説:“大道之隆也,仁義行于其中而民不知。”《老子翼》。荀子也有“其善者偽也”之論。行善而知其善,且以善名之,這是有意為善,有意為善就是“偽”了。老子又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天地生萬物,聖人養百姓”,並非“有心於物,有心於人”,而是出於自然本性,完全是無意識的。“雖未嘗仁之,而仁亦大矣。”同②。《莊子》進一步發揮老子的思想,提出“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並反覆申述。

 

  “利澤施乎萬世,不為愛人。”

 

  “(jī饑)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大宗師》。

 

  “功蓋天下而似不自己。”(功跡廣被天下卻像和自己不相干,即不歸功於自己。)

 

  “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徐無鬼》。(聖人包容天地,澤及天下,而人民不知他是誰,有心求取偉大倒不足以成為偉大,何況是修德呢。)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癲狂》上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從“對牛彈琴”説起(1)
· 從“對牛彈琴”説起(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1)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3)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1)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1)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1)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2)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4)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5)
· 非對象性思維談(1)
· 非對象性思維談(2)
· 非對象性思維談(3)
·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1)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1)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3)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4)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1)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2)
· “人由於不理解事物,就變為一切事物”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1)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2)
· 兒童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一詞
· “我就是那只死去了的鴨子”
· 對兒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繩”
· 兒童獨具慧眼(1)
· 兒童獨具慧眼(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1)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