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21 11:03:26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巴爾扎克相信自己的人物確實存在,相信他對他們的情況所描寫的確切性,這種相信完全是虛無縹緲的。《金薔薇》第133頁。福樓拜寫《包法利夫人》也這樣,他説:“愛瑪——這就是我。描寫愛瑪——包法利服毒的時候我自己口裏仿佛有了砒霜氣味,我自己仿佛服了毒,我一連兩天消化不良,當時我連飯都吐了。”《福樓拜評傳》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71頁。福樓拜曾寫過一部歷史考古小説《薩朗波》,他在致喬治·桑的信中談到他創作這部小説的體驗時説:“我的回憶一直溯到埃及的帝王。我清清楚楚地看見自己,在歷史的不同時代,經營不同的職業,遭遇繁複的命運。我現存的個體是我過去的個性的終結。我做過尼羅河的船戶;當布尼之戰,我在羅馬正好做人販子;在徐布爾我做過希臘辯師,飽經臭蟲的蹂躪。當十字軍之役,我在敘利亞的海濱吃多了葡萄,腹脹而死。我做過海盜、僧侶、車夫、魔術師。或者東方的皇帝,也許?”《福樓拜評傳》第115頁。柴可夫斯基談到他的歌劇《歐琴·奧涅金》時寫道:“如果以前所寫的音樂曾經帶有真情的誘惑,而且附帶著對於題材和主角的愛情,那就是對於《奧涅金》的音樂,當我寫這篇音樂時,……我甚至完全融化了,身體都在顫抖著。”格林卡回憶説,蘇薩寧和波蘭人在樹林中的一幕情景激動著他,甚至頭髮都豎起來了,而且全身打著寒噤。我國明代作家湯顯祖創作《牡丹亭》,當寫到杜麗娘感傷致死時曾一個人悄悄跑到柴屋失聲痛哭。巴金説:“我在寫《家》的時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同受苦,一同在魔爪下面掙扎,我陪著那些可愛的年輕生命歡笑,也陪著他們哀哭。”老舍説得最生動:“我是一人班,獨自扮演許多人物,手舞足蹈忽男忽女”,“我總是一面出著聲兒,唸唸有詞,一面落筆。比如説我設想張三是個心眼爽直的胖子,我即假擬著他的寬嗓門,放炮似的話直説,同樣地,我設想李四是個尖嗓門的瘦子,專愛説刻薄話挖苦人,我就提高了調門兒,細聲細氣地繞著彎子找厲害話説。這一胖一瘦若是爭辯起來,胖子便愈來愈急,話也就愈短而有力。瘦子呢,調門大概會愈來愈高,話也愈來愈尖酸。説來説去,胖子是面紅耳赤,呼呼地喘氣,而瘦子則臉上發白,話裏添加了冷淡……”《出口成章》第53頁。

 

  文藝創作中的這種心理狀態,我們的古人也是談過的。李漁在《閒情偶寄》中説:“言者,心之聲也,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若非夢往神遊,何謂設身處地?某人之心端正者,我當設身處地,代生端正之想;即遇立心邪辟者,我亦當捨己從人,暫為邪辟之思,務使心曲隱微,隨口唾出,説一人肖一人,勿使雷同,弗使浮泛。”他又進一步解釋説:“我欲做官,則頃刻之間便臻富貴;我欲致仕,則轉盼之際又入山林;我欲作人間才子,即為杜甫、李白之後身;我欲娶絕代佳人,即作王嬙、西施之元配;我欲成仙作佛,則西天蓬島,即在硯池筆架之前。”《曲律》的作者王驥德説作曲必須“以自己之腎腸代他人之口吻”,“設以身處其地,模寫其似”。劉熙載《藝概·詩概》雲:“代匹夫匹婦語最難,蓋饑寒勞困之苦雖告人人且不知,知人必物我無間者也。杜少陵、元次山、白香山不但如身入閭閻目擊其事,直到疾病之在身者無異。”梁啟超在《詩聖杜甫》中説杜甫寫《石壕吏》時,他已經化身做那位兒女死絕、衣食不給的老太婆,所以,他説的話完全和他們自己説的一樣。眾所週知,斯坦尼斯拉伕斯基體系,要解決的也就是這麼一個問題。即如何使演員真誠地相信舞臺上所發生的一切而進入角色的問題。他寫道:“創作是從那個富有魔力的創造性的‘假使’在演員的心靈與想像中出現的那個時刻開始的。僅僅有真實的現實存在時,僅僅有人所不能不信的實際存在時,創作還沒有開始,等到創造性的‘假使’出現了,就是説虛假的、想像的真實出現了,演員便能夠像相信真正的真實一樣真誠地並且懷著巨大的熱忱相信這種想像的真實,正如兒童相信他的洋娃娃是活的,相信它的本身和周圍全有生命一樣,從‘假使’出現的那個時刻起,演員便從真實生活的現實範圍過渡到另一種生活範圍——過渡到他自己所創造所想像出來的生活範圍,相信了這種生活以後,演員才能開始創作。”轉引自《論演員的自我感覺》中國戲劇出版社1958年版第12—13頁。他以奧賽羅自殺時的道具——刀為例説:“在劇場中,重要的並不在於奧賽羅的刀是硬紙做的還是金屬做的,而在於演員本人用來給奧賽羅的自殺提供根據的內心情感是否正確、誠摯和真實。重要的是,假使奧賽羅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情況是真實的,假使他用來刺死自己的刀是真的,那麼作為人的演員要怎樣行動?”這時候,演員“是相信劇場和劇本裏所存在著的物質世界的真實事實和事件呢,還是演員心靈中所産生的、由現實中並不存在的舞臺虛構所激起的真實而正確的情感呢?”沒有在劇場中的情感真實,“沒有這樣的真實和信念就沒有真正的藝術。”《演員自我修養》第一部藝術出版社1956年版第244—245頁。藝術家是想像力豐富又極端敏感的人,他們很容易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想像為描寫的對象。有位哲學家説:“天才自身包含最大量的他人特徵”,“理想的天才藝術家應當生活在每一個人的心裏,應當讓自己融入每一個人的心裏”,“因此,天才就是那種稟賦更複雜、更豐富、更多樣的人。一個人個性中容納的人越多他就越接近於天才。”《性與性格》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113頁他的説法不無道理。

下一頁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上一頁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1)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癲狂》上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從“對牛彈琴”説起(1)
· 從“對牛彈琴”説起(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1)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3)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1)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1)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1)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2)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4)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5)
· 非對象性思維談(1)
· 非對象性思維談(2)
· 非對象性思維談(3)
·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1)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1)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3)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4)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1)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2)
· “人由於不理解事物,就變為一切事物”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1)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2)
· 兒童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一詞
· “我就是那只死去了的鴨子”
· 對兒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繩”
· 兒童獨具慧眼(1)
· 兒童獨具慧眼(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1)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