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2)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9 11:21:51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這種高峰體驗或神秘體驗是前邏輯的或非邏輯的。表面看來雖然不“科學”,但創造性活動往往離不了它。福利德爾(EgonFriedell)斷言:“前邏輯的思想方式是一切有創造性活動的純正證明:一切藝術,一切宗教,一切真正哲學,甚至於一切真正科學都離不了這種思想,因為生活本身就是前邏輯的,自然界的一切全是個謎,每一個對於經驗事實的犀利解釋不過是一個謎的陳述。語言學家的對像是語言的奇異,植物學家的對像是植物的奇異,歷史學家的對像是世界過程的奇異,都是要想法解釋這個奇異,猜想這個奇異,化奇異為平常,但結果尚沒有一個人能全部解釋清楚。甚至於物理學家,假如他是一個天才家的話,一定可以繼續不斷地碰著新的奇異。一門科學侵入奇跡的程度愈深,它科學的程度也愈大,假如碰不著奇跡了,這個事實並不能證明我們是益發聰明,只證明了我們已失去某種重要的性質,我們的玄想力和直覺已經軟弱了,我們已經軟弱了,我們已變成精神空洞者了;簡而言之,我們不是更聰明而是更蠢笨,冥頑不靈了。”《現代文化史》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四年版上冊第278頁。就是對神秘體驗持有異議的羅素也承認,“胸襟之開闊、態度之沉著、思想之深刻,都可起源於這種情感(指神秘體驗——引者注),當沉浸于這種情感時,一切私欲都暫時消失,思想成了反映宇宙廣闊的鏡子。”《宗教和科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99頁。愛因斯坦以自己的親身體驗證明:“我們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經驗是神秘的體驗。它是堅守在真正藝術和真正科學發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誰要是體驗不到它,誰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驚訝的感覺,他就無異於行屍走肉,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我們認識到有某種為我們所不能洞察的東西存在,感覺到那種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為我們感受到的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正是這種認識和這種感情構成了真正的宗教感情;在這個意義上,而且也只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才是一個具有深摯宗教感情的人……我自己只求滿足於生命永恒的神秘,滿足於覺察現存世界的神奇的結構,窺見它的一鱗半爪,並且以誠摯的努力去領悟在自然界中顯示出來的那個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極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滿意足了。”《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第50頁。他反覆表示:“同深摯的感情結合在一起的、對經驗世界所顯示出來的高超的理性的堅定信仰,這就是我的上帝概念。照通常的説法,這可以叫做‘泛神論的’概念(斯賓諾莎)。”同①第34頁。“謙恭地崇拜一個具有更高本性的永恒的精神存在,它顯示在微小的細節之中,這些細節,儘管我們的感官薄弱和不完善,還是能為我們接受的。這種深摯地直覺地深信存在有一種更高的思維力量顯示于不可思議的宇宙中,就是我的上帝的定義的內容。”在另一場合,一位日本教授曾問他喜歡哪種宗教,他回答道:“一個深邃感覺到直覺信念,深信有一種顯示于經驗世界的高超智慧那就是我的上帝概念。……可以稱它為泛神論。”同①第132頁。愛因斯坦肯定神秘體驗是最美好、最高級的情感體驗;肯定只有通過這種體驗才能領悟存在於自然界裏最深奧的理性和最燦爛的美;也肯定了這種體驗是藝術創造和科學創造的基本感情。據了解愛因斯坦的人説,他的性格最顯著的特點是富有人的感情:“他之與一切有生之物渾為一體。”同①第184頁。可見愛因斯坦的神秘感也就是他的推己及人和推己及物的仁者之心的最高表現。正是他的仁者之心的高度發揚使他領悟到宇宙間有某種不可思議的理性存在著。

 

  這種高峰體驗也可稱做神秘體驗,一般認為許多天才人物和神秘主義者都有這種體驗,他們“稟賦不凡,資才高邁”(約德語)。柏格森説:“偉大的神秘主義者”,“天生有超出眾人的意識”並承認在神經體驗中會有“沉迷、幻覺和狂喜”的“反常狀態”。但“要區別正常不正常是很困難的一件事”。“本來僅僅非正常的東西可能伴隨有顯然病態的東西”,即“神經的紊亂與神秘主義者有時居然結伴而行,那是不足為怪的;這種反常我們也常常在其他天才身上看到”。但他反對“斷定神秘念頭都是不正常的,所有的神秘主義都是病理性狀態”。並認定“神經失常決不是神秘的靈感來源”。《道德與宗教的兩個來源》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0—201、214頁。依柏格森的看法,我們認為,如果説高峰體驗或神秘體驗是反常或變態的話也並非病理意義上的反常或變態,而是正常狀態下的反常或變態,與其説反常不如説超常。如果説變態,那也是在超常層面上的變態,是超常態的變態。實質上是高情感高智慧兩者有機統一的狀態,還是柏格森那句話——“知的同情”,即“仁智一體”的狀態。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癲狂》上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從“對牛彈琴”説起(1)
· 從“對牛彈琴”説起(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1)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3)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1)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1)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1)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2)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4)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5)
· 非對象性思維談(1)
· 非對象性思維談(2)
· 非對象性思維談(3)
·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1)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1)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3)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4)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1)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2)
· “人由於不理解事物,就變為一切事物”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1)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2)
· 兒童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一詞
· “我就是那只死去了的鴨子”
· 對兒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繩”
· 兒童獨具慧眼(1)
· 兒童獨具慧眼(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1)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