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對兒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繩”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10-19 11:15:57 |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從認識論角度看,兒童心理的這些特點表明,他們沒有因果觀念或邏輯觀念,如同原始人一樣。郭沫若説:對兒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繩,而其中自有赤條條的真理”。這赤條條的真理,便是高爾基所説的“兒童要求娛樂,他的要求合乎生物規律”。人的衝動是先天的,對於外界的顧忌是後天學來的。原始人和兒童是受自己性情支配的,而文明人則不如此,後者知道怎樣去適應社會,這是後天的第二天性。我們的第一天性是服從自然,服從慾望,兒童只有第一天性,只知滿足自己的慾望,只憑一時衝動行事,他要隨心所欲,一意孤行,一廂情願。他的一舉一動都出於自然,不懂得道德、法律、習俗。可以説兒童時代是隨心所欲的時代。他服從的是感情活動的規律。一位心理學家舉例説,一個女孩學開店,她的母親從她那兒買了點東西,説是第二天派人來取。為了使第二天快點來到,她就走到自己的“店舖”,站在那裏,認真地、大聲地打了幾聲鼾,這就表示過了一夜,接著她滿意地説,“現在是早晨了!”可見,對她來説,所謂夜,並不需要床,不需要黑暗,甚至也不用躺下——打幾聲鼾已足夠構成她的“夜”的幻想知覺的基礎了。斯特(Stern):《早期兒童心理學》英文版第271頁。皮亞傑從兒童的遊戲機能上證明了這一點。他説遊戲“就是把真實東西轉變成為他所想要的東西,從而使他的自我得到滿足。玩洋娃娃的兒童是按照他所喜歡的那個樣子來重演他自己的生活。他重新生活在他所喜歡的生活中,他解決了他所有的一切衝突。尤其是他借助一些虛構的故事來補償和改善現實世界”。“遊戲並不是主體想服從現實,而是想把現實同化于自己。”《兒童心理的發展》第43頁。就是説遊戲是通過同化作用來改變現實,以滿足他自己的要求。“例如,倘若兒童有一個吃中午飯的場面的話,我們可以斷定在一兩個小時以後兒童便會用玩具娃娃重新作出這種場面,並且會帶來一個較為愉快的結局。例如一位女孩會訓練她的玩具娃娃比她的父母對她的訓練更明智些,或是在遊戲中她接受了她在吃中飯時所有沒接受過的東西(例如她在吃中飯時沒有喝完一碗她不愛喝的湯,而玩具娃娃卻在這裡象徵性地喝完了它),同樣地,倘若那孩子被一隻大狗給嚇壞了,在象徵性遊戲中狗會變成不再那麼惡劣了,或是兒童變得勇敢大膽了。一般説來,象徵性遊戲可幫助解決感情上的衝突,也可以幫助對未滿足的需求得到補償,角色的顛倒(例如服從與權威的顛倒),和自我的解放與擴張等等。”《兒童心理學》第47頁注〔1〕。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藝術與癲狂》上
· 前言(1)
· 前言(2)
· 前言(3)
· 從“對牛彈琴”説起(1)
· 從“對牛彈琴”説起(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1)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2)
· 抒情是審美的,也是道德的(3)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1)
· 抒情是自發的、自由的(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1)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2)
· 人我不分即推己及人(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1)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2)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3)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4)
· 物我一體即推己及物(5)
· 非對象性思維談(1)
· 非對象性思維談(2)
· 非對象性思維談(3)
· “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而不傲倪于萬物”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1)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
·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3)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1)
· 真善美都源於愛並趨於愛(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1)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2)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3)
·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4)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1)
· “知的同情”與“高峰體驗”(2)
· “人由於不理解事物,就變為一切事物”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1)
· 兒童生活在錯覺、幻覺的宇宙中(2)
· 兒童的字典裏沒有“不可能”一詞
· “我就是那只死去了的鴨子”
· 對兒童“不能以理智的律令相繩”
· 兒童獨具慧眼(1)
· 兒童獨具慧眼(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1)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2)
· 童心是“絕假純真”之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