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好書丨厭食症、抑鬱症、自閉症……腦科學如何解釋情緒問題?
發佈時間:2024-08-23 10:51:2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厭食症、抑鬱症、自閉症……面對著越來越多的精神疾病以及各類名詞,人們既拿它無可奈何但又無法忽視它的存在。有些人面對精神疾病反而去否定、污名化、歧視和貶低病症和患病者,企圖讓自己的生活和週遭處於穩定中遠離這些令人不安的因素。
如果將大腦看作一台穩定運作的機器,通常情況下,大腦的運作方式都是類似的,當人們以不同於其他人的方式體驗世界,雖然會表現出不同的行為,但基本上都在“合理”的邏輯中。
但大腦這台機器不可能一直穩定,它經常會受到大大小小的刺激或干擾,這些刺激和干擾有時就會讓大腦進入另一種紊亂、不穩定的狀態。對於被這台機器操縱的人而言,紊亂與不穩定並非完全停擺,大腦會進入另外一種運作狀態中,所以他們對於世界和週遭的認識也會改變,去順從合理化現在的運作邏輯。這也會讓人們對自己的問題不自知,並不能意識到現在是紊亂的失序的,直到這種紊亂越來越偏離軌道乃至突然停擺,人們才開始莫名的恐懼和焦慮,想要擺脫這種狀態。但面對著大腦已經習慣了錯誤不穩定的運作邏輯,人們很難在大腦的驅使下強行改變,需要在意識層面不斷提醒自己要矯正了,走出陰霾的第一步一定是認識到自己處於陰霾中。面對恐懼的最好辦法就是先了解恐懼本身,在這裡人們也需要通過認知了解精神疾病、心理問題來踏出努力改變的第一步。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著名神經科學家埃裏克·坎德爾一生致力於精神病學和生理學研究,從生物物理的角度來探索人類的行為。當文學家、歷史學家、哲學家用各種理性分析和藝術創作來解讀人性時,坎德爾對人性的思考是它如何從物質性的大腦中産生?這一切都來源自大腦中860億個神經細胞通過精確的連接交互,使得大腦實現各種精確的認識和實現自我意識。但是如果神經細胞受損傷或因疾病而改變,一些神經細胞無法連接交互,甚至無法形成,這些情況就會導致大腦障礙。順著這個思路,坎德爾寫出了《我們時代的神經與精神疾病》,深入探究那些人們口中所説的精神疾病與我們之間的關係。
自古以來人們對痛苦敏感且記憶深刻,強烈的痛苦也會讓人們産生抑鬱的感覺。莎士比亞用哈姆雷特的口就曾描述過抑鬱是一種怎樣的狀態:“這世界上的事情,由我看來何以如此的厭倦、陳舊、淡薄、無益!”抑鬱症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患者感到持續的悲傷和強烈的精神痛苦,並伴隨著無望、無助和無價值感。
在腦科學中,抑鬱症和皮質醇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通常抑鬱和應激激活了神經內分泌系統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促使腎上腺釋放人體的主要應激激素皮質醇。皮質醇的釋放本是有益的,它提高了我們對於感知到的威脅的警覺性,但這也得有量,一旦不得節制長期釋放,就會給抑鬱和高度應激的人在食欲、睡眠和精力方面造成改變。破壞海馬體影響人們的記憶,破壞前額葉皮層,破壞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影響人們的生存意志和決策能力。神經元的接觸不良,造成了情緒沒有起伏,從而帶來了抑鬱障礙。
我們的情緒受到位於大腦顳葉深處的杏仁核的支配,杏仁核與腦中其他結構相連,比如和下丘腦相連調節心率、血壓、睡眠週期,執行著我們高興、悲傷、攻擊、悲哀等等的情緒反應。杏仁核也和前額葉皮層相連,控制我們的執行能力和自尊,它會根據指示調節情緒及其對思維和記憶的影響。刺激情緒的地方在下丘腦,調節情緒的地方在前額葉皮層,這兩地的信號傳遞全靠神經細胞之間的連接刺激,如果有哪條神經連接錯誤了或者失效了,就會産生情緒內的連鎖反應,或者情緒爆炸不能抑制,再或者讓你情緒憋悶不得釋放。
下丘腦是大腦組織激活交感神經或副交感神經的中樞核心,我們的心率、血壓和激素的分泌都由它來統一調配。當對抑鬱進行調節時,下丘腦也會發出新的信號試圖激活交感神經增加心率、血壓和激素的分泌來應對抑鬱的低迷。但當我們的大腦運作沒有處於穩定狀態和健康的模式下,杏仁核的調節、中止指令無法傳遞到下丘腦或前額葉皮層時,這種反向刺激的增加會導致患者進入躁狂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雙相障礙”,為什麼抑鬱和躁狂關聯程度這麼高,有時候僅僅是一墻之隔。
前額葉皮層的溝通不暢,會導致人們對於自我狀態的不知或者是抵抗。有相當數量的人遭受著別人看來是心理障礙症狀的困擾,卻選擇不根除自己的這些症狀。我們的自我感會讓人們的自我保持完整,而前額葉就是自我感、自尊儲存的地方,那些痛苦的東西一旦進入了你的自我後,我們甚至不願意放棄讓我們遭受痛苦的那部分。承認會傷害我們的自尊,藥物會削弱我們的意志、警覺性和思維過程,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不好,這終究是痛苦的,我們的自我感也會對抗這種情況的出現,反對對抗、面對這些痛苦的東西。就如同雙向情感障礙的邏輯關係一樣,在情緒低落時自我瘋狂為自己注射興奮劑來抵抗,等這股勁兒過去後又會處於對自己瘋狂肯定和外因歸結中,一直在調節,很難找回最初的穩定狀態。
隨著抑鬱症、躁狂症、孤獨症、焦慮症等名詞被廣泛地熟知和運用,當越來越多的人認真討論起這些話題,意識到自己多多少少也可能會出現這些問題後。人們能意識到精神疾病、心理健康不再是理論上的事,而是越來越多地發生在我們的週遭。坎德爾正是面向這樣的社會,通過精神醫學的發展來讓大家認識這些病症,不再恐懼和逃避它們。(北京日報客戶端)
青少年抑鬱症成重大公共衛生問題 盤點我國人工智慧應用最新進展2024-08-23
規範精神衛生服務 《貴州省精神衛生條例》10月10日起施行2024-08-23
AI心理平臺什麼樣?數字人客服可提供全天候心理疏導2024-08-23
暑假親子關係“亮紅燈”,武漢12355心理專家支招巧應對2024-08-23
那些特殊的“聲音”—— 如何有效應對幻聽2024-08-23
公開課 | 軀體不適,有可能是患了“心理疾病”2024-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