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聽古典音樂治療抑鬱症?中國科學家探索音樂療法新應用

發佈時間:2024-08-15 08:3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佘惠敏

巴赫、貝多芬、莫扎特……人們普遍認為聆聽古典音樂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情緒。中國科學家利用腦電波測量和神經成像技術,展示了西方古典音樂如何對大腦産生積極影響。研究人員希望為抗治療性抑鬱症等疾病找到更有效的療法,例如用音樂來激活那些沒有反應的人腦區域。相關論文近日發表在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旗下期刊Cell Reports。

“我們的研究整合了神經科學、精神病學和神經外科領域,為所有針對音樂和情感之間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了基礎。”論文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功能神經外科中心主任孫伯民説,“最終,我們希望將相關研究成果轉化為臨床實踐,開發方便有效的音樂治療工具和應用。”

這項研究招募了13名抗治療性抑鬱症患者,他們的大腦中已經植入了電極,用於進行深部腦刺激。這些植入物被放置在連接前腦兩個區域——終紋床核(BNST)和伏隔核(NAc)的回路中。借助這些植入物,研究人員發現,音樂産生抗抑鬱效果是通過同步聽覺皮層(負責處理感覺資訊)和獎勵回路(負責處理情感資訊)之間的神經振蕩實現的。

“BNST-NAc回路,有時被稱為‘擴展杏仁核’的一部分,這強調了該回路與杏仁核之間的密切關係,杏仁核是情感資訊處理的中心結構。”孫伯民説,“這項研究表明,音樂通過聽覺同步,誘導皮層- BNST-NAc回路神經振蕩的三層鎖定。”

研究中的患者被分為兩組:低音樂欣賞和高音樂欣賞。結果顯示,高音樂欣賞組的神經同步性更顯著,抗抑鬱效果更好,而低音樂欣賞組的效果更差。通過對患者進行分組,研究人員能夠更精確地研究音樂的抗抑鬱機制,並提出個性化的音樂治療方案,以改善治療效果。例如,當在音樂中插入θ頻率噪聲以增強BNST-NAc振蕩耦合時,低音樂欣賞組的患者報告了更高的音樂享受。

研究人員表示,實驗中使用了幾首西方古典音樂。之所以選擇這種類型的音樂,是因為大多數參與者都不熟悉它們,研究人員希望避免任何可能因主觀熟悉而産生的干擾。“我們的結論是,正式聆聽過程中的音樂選擇是個性化的,與音樂的情感背景無關。”孫伯民説。

未來,該團隊的研究將集中在幾個領域。首先,研究音樂和大腦深層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在抑鬱症中發揮作用。他們還將引入其他形式的感官刺激,包括視覺圖像,以分析多種感官刺激對抑鬱症的潛在聯合治療效果。

“通過與臨床醫生、音樂治療師、電腦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合作,我們計劃開發一系列基於音樂療法的數字健康産品,比如智慧手機應用程式和可穿戴設備等。”孫伯民説,“這些産品將整合個性化音樂推薦、實時情緒監測和反饋,以及虛擬現實多感官體驗,為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管理和改善症狀提供方便有效的自助工具。”(經濟日報記者佘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