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拒絕成熟、自我中心,為何越來越多人“長不大”?

發佈時間:2024-07-31 13:35:54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施婕

受訪專家: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潘霄

何謂“成年”?社會學的標準包括離開父母、離開學校、全職工作、經濟獨立以及結婚生育等。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表現出“拒絕成年的姿態”。美國和日本的相關研究發現,他們中男性居多,年齡大多在18~30歲,他們抗拒社交活動、無法自力更生、需要接受父母經濟資助、心理承受和調節能力也很差……在世界各地,他們有著不同的稱呼,在日本被稱作“蟄居族”或“禦宅族”,在歐美叫“彼得·潘一代”,中國則稱“啃老族”。

據日本著名臨床精神科專家齋藤環描述,日本的蟄居青年在家裏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大部分時間蜷縮在自己的窄小空間裏,看書、打遊戲或睡覺,和家人保持著最低限度的溝通,缺乏自信,對社會消極逃避……這樣的人在日本有近百萬。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發佈報告稱,美國18~34歲年輕人中,有1/3的人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今日美國》2023年發佈的一項民調顯示,65%的父母表示,他們平均每月會給孩子(22~40歲)718美元(約5000人民幣)以支付他們的生活開支。義大利國家統計局最新發佈的年度報告指出,該國約有170萬年輕人啃老,幾乎佔15~29歲人群的1/5,他們不學習、不工作,也不參加培訓課程。歐盟統計局公佈的數據稱,2020年,超過1/6的歐盟年輕人還依賴著父母……

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心理科副主任醫師潘霄認為,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些都屬於社會化成熟度較低的人。延時成年的他們,心理狀態停滯在“嬰童”時期,因此在我國常被稱作“巨嬰一代”,本質是人格不獨立,以依賴、自私、自戀、抗挫力極低、獨立性差等為特點。他們心理上不夠成熟,常常自我為中心,不懂得換位思考,缺乏情緒控制力,思維極端且幼稚;在生活上(包括經濟上),過度依賴父母或其他照顧者,無法獨立;在社會關係上,他們自私、任性、不懂承擔責任,因此缺乏長期穩定的情感關係。

美國米德蘭大學前校長本·薩斯在其著作《拒絕成年:美國年輕一代的自立危機》中寫道,以往成年的路徑很清晰,出生到6歲為嬰孩期、7~13歲為童年期、14~20歲是青年期,兒童經過一定的順序長大成人。在青年期,年輕人會停下來不斷嘗試或試驗,逐漸確立自己的身份,脫離對父母的依賴,而如果不能順利進行,就會出現“暫停的成人期”。潘霄認為,有五個重要原因,讓年輕人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時間變得越來越晚,讓“青年期”無限延長。

社會發展的結果。社會經濟的繁榮程度越高,對人才的要求也越高,人們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也越長。如今,大學本科畢業平均年齡22歲,碩士畢業25歲,醫學生讀到博士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差不多30歲。漫長的求學經歷、簡單的校園環境、甚少接觸社會等,可能會削弱自主性、獨立性的培養,使年輕人對家庭的依賴期更長。

過度溺愛的家庭環境。少子化趨勢下,父母往往會花費更多精力和財力養育孩子,即使孩子在生理上已到達成人年紀,父母的關愛仍舊無微不至,包辦子女的工作、婚嫁以及子代培養問題,這剝奪了子女發展獨立人格的機會。

個人主義盛行。物質生活得到極大豐富的今天,年輕一代更願意選擇舒適安逸的生活。自己就能過得很好,不必和別人打交道,社會化程度變低。

沉迷網路。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發展,現在的年輕人過度沉迷于網路世界,活在社交媒體中,習慣了用文字、表情符號來傳達情感,導致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技能退化,面對面交流時變得不自在或缺乏自信,“社恐”程度增加,對“見人”感到焦慮,於是喜歡窩在家裏。

經濟壓力。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趨勢下,很多年輕人面臨著生存難題。數據顯示,啃老族發生率較高的國家和地區,通常青年就業率也較低,比如在南歐國家義大利和希臘,15~29歲年輕人就業率還不到30%,他們之中就有許多需要依賴父母到30歲。

其實,在青春期有更長的時間進行自我探索和反思,以便建立充分的自我認同和尋找積極的人生方向,這並不是壞事。“然而,當今很多年輕人的延遲成年,呈現出了一系列讓人擔憂的特徵,他們缺乏方向感、消極避世、脫離社會,不僅錯失了事業發展的機會,也無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有的甚至沾染不良習慣,並可能由此導致自我懷疑和偏執。他們不僅成為家庭和社會的負擔,延遲成年現象也對傳統家庭的結構和秩序造成衝擊。”潘霄説。

要想改變這一困境,社會要給予年輕人更多的機會,家長也要學會放手。想真正“長大成人”,個人努力更重要,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改善。

1.完成自我覺醒,認識到長期依賴父母不僅影響個人成長,還會帶來心理和社會的種種負面影響,能夠自食其力就是最大的成功。

2.尋找人生目標,依據自身的能力、資源和特長,設定短期和長期的目標,逐步提高自主性和獨立性。

3.建立良好的生活作息,增加體育活動或鍛鍊,為回歸社會做準備。

4.嘗試線下社交,通過社區、公益活動等與外部環境保持聯繫,經過與他人的互動反饋,完成社會化的進程。

5.找一份工作,長期不工作會與社會脫節,久而久之變得脆弱、退縮,不妨從容易的短期工作或兼職做起,再過渡到相對穩定、長久的工作,逐漸實現經濟和人格獨立。(生命時報記者施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