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心理 | 無條件的愛是父母最珍貴的禮物
發佈時間:2024-08-14 11:09:59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劉詩薇前段時間,《我的阿勒泰》熱播,很多人被這段戳中:女主問媽媽“我還是有用的對不對”,她説:“啥叫有用,李文秀,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在我們的教育中,常常把有用放在第一位,但有用沒用是評價人的唯一標準嗎?如果孩子沒用,就不是我們的孩子了嗎?家長對孩子的愛是否有條件?
1
案例一:
“學習好”是否才是“有價值”
小武是預備班的一名男生,最近一次數學測驗,他考得不是很理想,很難過地來找老師。
他説自己這次考試這麼差,真是太不應該了。如果學習不好,以後就很難考上高中,如果高中都考不上,那就基本不會有什麼未來。爸爸媽媽工作那麼辛苦,還這麼盡心盡力地照顧自己,但是自己卻學習不好,那一定會讓他們失望,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付出沒什麼意義。想到這些,感覺自己真的是很差勁。説著,他非常難過地掩面痛哭。
【把脈】
孩子的一番心裏話,讓人觸動和感慨。或許在他看來,學業方面沒有做好,就意味著失敗,就意味著人的差勁,甚至沒有價值。而這樣的想法或狀態很容易給孩子帶來過大的學業壓力,容易讓他喪失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導致整個人的狀態或者精神的崩塌。
是不是只有學業好才代表著優秀、成功,甚至還意味著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可是不少孩子內心卻將“學習好”與“有價值”之間建立了簡單直接的聯繫,這些認知誤區可能反映出家長等群體存在偏頗、不適切的教育引導行為。
【支招】
在學生時代,孩子的學習確實在他的生活內容中佔有非常大的比重,但學習必然不是生活的全部,學習能力強也絕不意味著一個人就是優秀或成功的。孩子的信念與家長的家庭教育引導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家長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存在或認同“學習好才代表著有價值”這樣的觀念,檢視自己的教育言語或行為是不是容易讓孩子誤以為家長有類似的觀念。
比如家長在孩子成績不理想的時候,隨意説出的一些批評話語,如“你怎麼連這件事情都做不好”“你學習不好還有什麼用”“我這麼辛苦為你,你卻學成這樣,自己不覺得丟臉嗎”“你要是學習不好,人家都不願意和你玩”“學習都不好,以後還能有什麼出路”……這些話語很有可能讓孩子認為“只有學習好,才代表著有價值”,而這樣的觀念不僅會讓孩子産生較大的心理壓力,當孩子成績暫時不理想時,也容易讓孩子産生心理上的無意義和無價值感。
2
案例二:
“聽話”是否才意味著“有用”
小城從小到大都比較懂事、比較乖,爸爸媽媽説的話他都比較順從。可是最近他卻和父母發生了幾次不愉快。一次是因為週末安排,媽媽希望他可以陪爸爸媽媽去看望奶奶,他説之前已經和同學約好打球了,而且上周已經去看望過奶奶了,當時父母也説過下周不過去的,父母不能出爾反爾,他更不能和同學失約。另外一次是因為手機使用,他認為週末自己自由玩手機的時間應該再長一些。説到情緒激動之處,他嗓門變得很大。
媽媽看他這樣,也一下子火了:“大人辛辛苦苦養你、照顧你,我們不指望你養老,可你怎麼可以用這種態度和我説話?現在是長大了翅膀硬了嗎?如果我們養你就是讓你來給我們擺臉色、耍脾氣,那我們以後就不管你了!”聽到這裡,小城一下子懵了,什麼話也説不出來。
【把脈】
父母有更多的生活經驗,希望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走好人生路,因此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傳統文化中的孝道也很重視子女對父母的孝順、尊敬和聽從。但是現代社會更強調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和理解,鼓勵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更多地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需求,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
順從應該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的,而不是強迫或者恐嚇。父母絕不可以讓孩子誤以為他沒有按照父母的要求來,或者沒有完全聽從父母的話,就是不對的、不應該的。另外,孩子想要或者有力量表達自己的獨特主張,這不僅是正常的,而且是有積極意義的。
【支招】
首先,父母與孩子之間應該建立開放、真誠的雙向溝通渠道,孩子可以放鬆、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父母也要以尊重、誠懇的態度進行傾聽與溝通。其次,有關規則一般設定父母可以與孩子共同討論,讓他們參與其中,如此孩子才更願意遵循規則。再次,父母在執行規則時要注意保持一致,當孩子行為表現良好時,要及時給予積極強化,當孩子的行為需要調整或改善時,家長要耐心地給予教育引導,而不是一味批評懲罰。
3
案例三:
“愛”是否一定“有條件”
妙妙是個三年級的小學生,她經常會問一些有趣而奇怪的問題。有一次,她問媽媽:“你覺得我有什麼優點或者缺點嗎?”媽媽鼓勵她説:“妙妙很棒,有很多優點,很善良懂事,而且做事情很認真,性格很不錯啊,很多小朋友都很喜歡你呀!”她接著又追問:“那我有什麼缺點嗎?”媽媽説:“人無完人嘛,媽媽希望妙妙做事情可以再快點,比如回家後可以早點做作業,在學習的時候可以保持更專注的狀態,另外和其他小朋友相處的時候可以更主動點。”妙妙又接著問:“那你説小朋友們喜歡我是不是因為我有這些優點?當他們發現我有這麼多缺點時,他們還會喜歡我嗎?我以後也可能會做錯事情,那媽媽還會愛我嗎?”
【把脈】
在理想的情況下,愛應該是無條件的,尤其是親子關係中,父母對孩子的愛通常被認為也被期待為是無條件的,不因為孩子的表現、成績或服從程度而有所改變。這種愛是純粹的,只是為了孩子的幸福和成長,而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或社會的要求。
可以説,父母無條件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有著深遠影響,可以為孩子提供穩定、安全的支援環境,可以幫助他們建立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能更好地發展孩子自己的情緒情感和人際交往能力,也更容易激發他的內在成長動機和個體獨立性。
【支招】
但在現實生活中,父母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在不自覺中將對孩子的期望與無條件的愛混淆。以下具體的做法,父母不妨可以試試看:
首先是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試著全然地接受孩子的氣質類型、性格脾氣、興趣愛好等,即使這些特點可能與你的期望不符。其次,傾聽和理解,尊重並支援孩子的獨立性,陪伴他對自己進行探索,不斷澄清自己的發展目標,鼓勵他成為他想要成為的自己。另外,當孩子犯錯或者行為不符合規則、父母期待時,可以更多地包容和理解,給他提供支援和鼓勵,陪伴他一起尋找解決之道。最後,鼓勵並肯定他的自我表達,尊重理解他的自我選擇,當孩子努力時,不以結果為衡量標準,而是要認可他們的努力與獨特性。(東方教育時報·家庭教育週刊 靜安心理中心 劉詩薇)
劇説心理|告別他人認可,遠離“情感勒索”2024-08-15
心理百科丨做完這12件事,焦慮突然就少了2024-08-15
聽古典音樂治療抑鬱症?中國科學家探索音樂療法新應用2024-08-15
大咖揭秘|催眠、催眠術與催眠治療2024-08-15
心理研究 | 浙大一院團隊發現食欲素調控抑鬱症認知功能障礙新機制2024-08-14
心理問答|很難進入親密關係 心理醫生為你答疑2024-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