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專家學者探討如何繼承優秀傳統文化 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學科體系

發佈時間:2024-04-22 14:24:53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夏瑾

4月19日至21日,第八屆優秀傳統文化與後現代心理學學術交流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邀請優秀傳統文化名家、國內外後現代心理學名師、心理學知名專家教授,講解各自領域的理論和技術應用。

大會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青少年人格與健康促進中心和中青線上主辦,三智書院和晨星學堂承辦,以“傳承優秀文化,促進心理健康”為主題,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旨在探討如何繼承併發揚優秀傳統文化精髓,融合後現代心理學的理念與方法,推動心理學研究的創新與發展,探索構建中國特色心理學學科體系,建設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事業,使優秀文化內涵與精神符合當代人的心理需要。

“希望與會專家學者能夠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與後現代心理學的獨特視角,提出更多富有創新性和實用性的研究方案,不斷探索新技術、新思路和新方法,進而探索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黨委書記孫向紅在大會開幕式致辭中表示。

大會主席、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員張建新提出:“要深化對後現代心理學的研究與實踐,共同探索優秀文化與後現代心理學融合的新路徑、新方法,以開放的心態和創新的精神,為青少年心理支援和服務貢獻力量,共同促進中國特色心理健康事業的發展。”

中青線上相關負責人介紹了中國青年報社多年來所做的與傳統文化和心理學相關的工作,以現實案例強調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傳統文化對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據介紹,中國青年報社將在未來的工作中推出更加科學、專業、有建設性的報道,助力全社會青少年心理素養的有效提高。

近年來,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

“中國自古就有排憂解愁和解決心理問題的重要思路,要將其內容融入心理學發展之中,構建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體系。”中共中央統戰部原副部長陳喜慶説。

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哪些心理學內涵?如何用儒、釋、道三家的文化內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學?

“中華傳統文化價值取向是心性、人性、人生、生命。”南京大學教授徐小躍説。他認為,儒、釋、道三家共同關注的學問就是“心性”之學。發展心理學要弘揚“人之為人”的“道心”,把會影響“道心”光明的“人心”克制住,並將其調節到合理的狀態。

“認知取決於心的建構能力。”北京大學教授李四龍説,“因此要把握當下,活在當下,應機接物,恒順眾生。”

在華東交通大學教授、心理素質教育研究院副院長舒曼看來,陽明心學思想可用於青少年心理教育。他提出了“五關模型”——關係、關心、關注、關鍵、關照。“關係建立,是進行心理教育的前提;關心需要,是開展心理教育的基礎;關注正向,是進行心理教育的方向;關鍵行動,是促進心理素質的路徑;關照當下,是接納現實走向未來的驅動力。”舒曼解釋説。

“中小學心理危機高發,家校合作是難點。”上海海事大學副教授、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主任董海濤表示。他認為,開放性對話能夠在中小學家校溝通中發揮積極作用。“開放對話可以把孩子、家長、老師凝聚到一起,形成良性的家校溝通。學校應培養開放對話主持人,發現問題、儘早對話、持續對話,有效應對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挑戰。”董海濤説。(中青報記者夏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