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熱點觀察 | 如何面對婚姻中的“孝心外包”現象?

發佈時間:2024-04-22 08:4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芒來

最近聽到一個很火的詞——“孝心外包”。顧名思義,就是把自己本應盡的孝心,完全移交到另一半身上:要求伴侶伺候自己的爸媽,自己卻在家當甩手掌櫃;指責伴侶不夠體諒老人,自己卻每天抱怨自己的爸媽;PUA伴侶“我爸媽就是你爸媽”,自己卻把伴侶的爸媽當外人防著……

無論男女,都對伴侶的“孝心外包”行為,感到非常無奈。如何解決,成了婚姻關係裏的一大難題。

“孝心外包”的實質是責任轉移

你是不是對這些話感到耳熟:“我媽養我這麼大不容易。”“我爸説什麼你都要聽著。”“你不伺候我爸媽就是不孝。”“那可是我親媽”。……這些話聽起來像烏鴉反哺,實際上卻隱含著“孝心外包”的意味。

一位網友吐槽:“前女友平時跟我挺好,可她爸媽一來,不停地説:‘對我媽好點兒。’‘對我爸好點兒。’……但凡我哪怠慢了一丁點兒,她馬上就衝我一頓‘汪汪汪’。後來我實在受不了,分手了。”

還有一位網友説:“結婚後丈夫整天張口閉口他媽媽太累了,要我伺候婆婆,他自己卻不停地打遊戲。”

當然,另一半也有孝敬公婆或岳父岳母的責任,但孝敬老人,應該是夫妻二人共同的責任。“孝心外包”的本質,是一種責任轉移:自己被爸媽辛苦養大,卻要另一半替自己盡孝。

更扎心的真相是,一個人的“孝心外包”,往往是一家人的共謀。網友總結的“孝心外包食物鏈”顯示,公公把自己應做的家務外包給婆婆;婆婆把關心自己的任務外包給兒子;兒子把孝順媽媽的任務外包給妻子……這樣不停地踢皮球,最終産生了“踢貓效應”:大家都把本該自己完成的任務,丟給弱于自己或地位低於自己的人,讓對方“無辜躺槍”成為最終的受害者。

為什麼會出現“孝心外包”現象

進化心理學經典《慾望的演化》認為,人類適應問題,可以由兩種方法解決——通過自己的勞動或者獲取別人的勞動。比如,丈夫把家務活全丟給妻子,擴展自己的享樂空間;妻子把帶娃的任務丟給丈夫和家人,自己在外逍遙。《慾望的演化》還探討了一個更殘酷的現實:兩性關係裏獲益最大的人,能更好地適應大自然的優勝劣汰;而不斷被剝削的人,慢慢會被大自然淘汰,就像一些妻子辭職帶娃,多年後想重回職場,發現自己已經找不到工作了;一些丈夫全身心顧家,多年後發現自己的事業發展,落後別人一大截。為了讓自己獲益最大化,在社會競爭中脫穎而出,一些人早早學會了“竊取、壓榨別人的勞動”。

“孝心外包”還可能是特定文化情境下的“邊界不清”。就像一些人理所當然地認為:“結了婚,你就應該孝敬我爸媽。”這本沒有錯,但問題在於:你把因此得到的誇獎和讚譽,視為自己的價值感來源。當我們審判“孝心外包”這個詞背後的自私與不平等,其實就是在審判過去那些侵犯個人邊界的錯誤認知。

“孝心外包”出現的另一個原因是,一些人為了緩解對不孝的恐懼感。很多人雖然情感上並不親近父母,卻很害怕被指責“不孝”。指揮另一半代勞,能讓這些人覺得:我雖然不能伺候父母,但我找了一個能伺候父母的配偶,等同於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這種想法,能緩解他們心底對不孝的恐懼與內疚,但對他們的配偶卻不公平。

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解決辦法

“孝心外包”看似坐享其成,其實暗含著更大的代價。網上對這種現象一面倒的聲討,揭示了人們並不願意被“外包”,不願意與轉移責任的人相處。在外包與被外包的關係裏,沒有永遠的受益者,最終會兩敗俱傷。我們需要尋求一種真正互惠互利的相處策略。為此,不妨試試這些做法:

-劃分責任邊界

一名網友對“孝心外包”的相親對象表示:“你媽不容易是因為你爸,你心疼她,現在就可以接她跟你一起住,早點“讓她享福不是更好?何必等到結婚後‘孝心外包’給你媳婦?”寥寥幾句,劃清邊界,擺正立場,讓對方無話可説。

有時,我們遭遇外包時,雖然心裏感覺怪怪的,但礙于情面不知如何應對。其實,直接劃清邊界是最好的。不管你跟對方是什麼關係,一定要分清楚什麼事你該負責,什麼事該由對方負責。對於他人的課題和責任,不要主動攬過來,也不要被動承擔,但可以適當幫忙。這樣你既得到了公平,又不失去這段關係,減少內耗;而對方也會思考合理的解決方式,給你更多提高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建立平等的關係

博主papi醬在一期視頻中坦言,自己和老公過年“各回各家”。她回家陪伴父母,老公也回家陪伴公婆,確保“兩碗水端平”。

《慾望的演化》中有一個觀點:隨著時代發展,人們在關係裏越來越追求平等了。當夫妻雙方被賦予差不多的權利,兩個人的相處方式就從“一方制衡”,變成了“雙方平衡”。比如:你對我父母好,我也對你父母好;我可以照顧老人,但你也得出力。平等、合作,才能實現彼此的利益最大化。

-表達真實需求

想要關係守恒,你不妨主動提供更多的資源,同時表達自己需要回報,要求另一半有所回饋。比如:我願意照顧生病住院的老人,但你得給我們做飯。請記住:一定不要在關係裏做“聖人”,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個人的合理需求得到滿足,內在得到滋養,經營起關係來才會更加得心應手,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人能真心實意地孝順另一半的父母。

《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親密伴侶的生活是交織在一起的,一方的行為會影響另一方的行為目標和行動能力。”你內心強大,有充足的動力適應社會競爭,也有餘力為家庭付出,這些積極的因素會影響到伴侶,使之與你共同成長。

-對伴侶的付出有所回饋

《親密關係》認為,擁有美滿的親密關係的秘訣是:欣賞你的伴侶,表達你的感激,重復上述兩步。

在另一半為這個家付出比較多的時候,不妨試試以上技巧,會比你什麼都不做效果要好很多。你有義務感謝伴侶為你付出的關愛、仁慈和慷慨,還可以經常分享你最欣賞伴侶的地方,無論巨細。

在成年人的世界裏,成熟的親密關係,首先應該是自己對自己負責,其次才是在彼此幫助下,成就更完整的自己。

(中國婦女報 芒來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