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心理專家:提升孩子自我價值感 父母遠離心理控制

發佈時間:2024-04-22 08:56:5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陳若葵

希望孩子樣樣都好,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願。於是,不少父母格外關注孩子,尤其注重學業,提出各種要求,比如,細緻安排孩子的學習時間和內容、督促其快速完成作業,確定孩子的才藝培訓項目及訓練計劃……儘管孩子做得很好卻很少得到爸爸媽媽的當面肯定、誇獎和鼓勵,如果孩子達不到父母的預期目標,還會受到批評、責備。這樣的父母大多內心對孩子有著極強的控制欲,會導致孩子難以建立積極的自我評價,對孩子自信心的提升,自尊心發展和心理健康都極為不利。

父母控制對孩子心理負面影響大

父母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對其言行有約束、有管理,這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內容。但是,有些父母過度干擾孩子的心理,這就是心理控制了。

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説:“心理學研究表明:家長對孩子的控制有兩種形式,即心理控制與行為控制。心理控制指父母採用控制性、操縱性的方式入侵孩子的內心世界,抑制孩子的心理自主,迫使孩子順從父母的要求。”它是一種消極的、壓力式的、侵入式的教養方式,會讓孩子産生心理壓力、內部衝突和各種各樣的情緒,損害孩子的自主感和能力感,從而降低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使孩子産生不良反應。

邊玉芳進一步解釋,心理控制有三種方式:愛的收回、引發內疚和權威專斷。其中,愛的收回是指父母用愛和情感脅迫孩子,如果孩子做不到,就收回對他的愛、關心和照顧,比如,“你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引發內疚是指父母通過指出孩子的表現令父母擔心、丟臉、失望、傷心,引發孩子的內疚感,迫使孩子順從父母的要求,比如,“你真太讓我們失望了。”權威專斷指父母通過樹立自己的絕對權威,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去做,比如,“我説不行就不行。”“我都是為了你好,按照我説的做就是了。”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控制,是通過操控孩子實現自己的願望,本質上是對孩子個體獨立性認知不足,源於父母內心的焦慮。

表面看來,上述三種做法能立竿見影,讓父母看到自己的“教育效果”,但是,負面影響卻是長久的。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田宏傑看來,一些家長只看到未來,看不到當下,催生了他們過度的控制欲。她表示:“父母過度的心理控制,會導致孩子三種表現:一是自控力極差,有沒有父母管教天差地別,比如,一旦父母不監督寫作業,孩子一個字都不寫。二是過度焦慮,尤其在考試前,孩子總擔心自己考不好,有些孩子甚至焦慮到不想上學的程度。三是逆反心理嚴重,處處和父母作對。”

心理控制還會讓孩子因害怕失去父母之愛和內疚不敢大膽做自己,也無法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導致孩子缺乏創造力,表裏不一,缺少自主意識,沒有自信,難以獨立。一項研究還發現,父母早期對孩子的心理控制,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戀愛關係,甚至能影響其成年後的婚姻關係。

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控制與行為控制有著本質的區別。行為控制是一種積極的、指導性的、非侵入式的教育方式,是有利於約束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的教養方式。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適度增加對孩子的行為控制、減少心理控制。

邊玉芳表示,父母可通過詢問監督、設立規則等方式管理約束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知道邊界和底線,實現行為控制。對孩子進行行為控制時應對事不對人,父母可以對孩子説:“你今天忘了帶畫具到學校,下次晚上睡覺前最好自己檢查一遍。”而不要説:“你怎麼總是丟三落四。”

設立邊界,恰當限制孩子的行為

對孩子進行行為控制的有效方法是設立行為邊界,讓孩子更好地理解他周圍世界的規則,明確什麼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比如,“在超市、博物館、科技館等公共場所不能大聲喧嘩,影響他人。”“放學後先完成作業再做其他事情。”“每天玩遊戲時間不超過半小時。”“晚上10點之前要上床睡覺。”“不能動不動就發脾氣,做事前要考慮身邊人的感受。”

外部規則要少而精,避免紛繁雜亂、過度嚴苛,否則孩子難以記住、顧此失彼或為了逃避懲罰而撒謊。而那些不清晰的規則,則有可能使父母和孩子雙方都産生挫敗感。父母整理一個清單,上面寫清具體要求,最好帶有關鍵字以突出重點,張貼在家裏的公共區域。隨著孩子逐漸掌握清單上的良好行為,父母可以再引入一些新的問題行為讓孩子改進。

孩子需要時間來學習約束自己的行為。對於年齡小的孩子,父母應不厭其煩、明確地一遍遍重復,找到孩子不遵從約束的原因,給孩子足夠時間去接受、去遵守。父母控制孩子的行為時態度要和善,並堅定地執行。如果你對孩子説話的語氣和態度很粗暴、嚴厲,會引起孩子的恐懼、羞恥感和抗拒,他們或因害怕被懲罰而就範,但因為不是發自內心地去做,很難持之以恒。而如果父母友好地引導,他們會覺得從爸爸媽媽那裏獲得了支援,會感到自己有能力、有力量去做。

田宏傑認為,在行為控制上,理想的狀態是從父母的管教過渡到孩子自我管理。孩子自我管理的方法來自父母對孩子的管教方法,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對他們沒有一定的行為控制,那麼,孩子極有可能就成為一個我行我素的人。田宏傑表示:“父母管教孩子的目的是日後不管,為了孩子長大後能夠獨立,自己管自己。”因此,適當的行為控制應該幫助孩子不斷超越舒適區,實現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

父母對孩子提要求,不能自説自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多和孩子做遊戲,在遊戲中培養其規則意識。孩子上學後,邊玉芳提醒:“父母要耐心傾聽和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關注其心理需求,與之商討,讓孩子參與制訂自己的行為規則,最後達成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避免專斷。”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和執行父母的行為控制,也容易建立起彼此尊重的親子關係,並能逐漸將外部規則轉化為自己的內部規則。邊玉芳説:“約束孩子的行為是為了他們更好地成長,養成被社會接受的習慣和恰當的行為。同時,父母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關注孩子的反饋,科學解讀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滿足孩子的情感需要。”(中國婦女報記者陳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