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心理觀察 | 當年輕人愛上“淡人” 內心充滿秩序感

發佈時間:2024-04-19 08:30: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胡楊等

編者按

據説繼“i人”和“e人”之後,“淡人”成為2024年一種新社交人設,許多年輕人自稱患上了“淡淡綜合徵”。跟積極熱烈、性格外放的“濃人”相反,“淡人”的精神面貌是淡淡的,感情是淡淡的,工作是淡淡的,甚至對待人生大事都是淡淡的。很多人表示自己成為“淡人”之後,在工作上不卷了,社交變得更簡單了,轉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時間觀照自己,重新認識、提升自我。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淡學”,這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保全自己的策略,是不擰巴、不內耗的本事。無論何種場域都能用穩定的心態面對一切,可謂一種人生智慧。

世界是多元的。每天擁有飽滿的熱情,對生活有持續不斷的好奇心,這是“濃人”探觸世界的方式。也有人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始終保持淡然的心態。無論“濃淡”,如何更好地分配個人的心理能量是關鍵。

每一個流行符號、標簽之下,或許都涌動著年輕人對自我獨特性與價值感的探索。很高興看到年輕一代開啟“淡淡”模式之後,將目光轉向具體的生活以及自我成長。他們確認了安頓身心的方式,不再內耗,不再情緒當先,更加注重邊界感與內心的秩序感,從而保有選擇之自由、生活之底氣。

人生路途如待描摹的畫卷,最好不過疏密有致、濃淡相宜。願我們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退一步有一步的海闊天空。

願“淡人”都擁有“小美滿”

聽周深為《熱辣滾燙》演唱的主題歌《小美滿》,感覺它就是“淡人”的主題歌:“沒什麼大願望,沒有什麼事要趕,看見路口紅燈一直閃,它像眨眼的小太陽……”周琛輕飄飄卻致高遠的聲線,淺吟低唱著“淡人”們的小美好。生活的淡定與從容來自內心的秩序感。

■胡楊

近期網際網路熱詞之一是“濃人”和“淡人”。據説繼“i人”和“e人”之後,“淡人”成為2024年一種新社交人設,許多網友自稱患上了“淡淡綜合徵”。

“濃人”指的是那種情緒濃度高、願意對萬事萬物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的人。那麼何為“淡人”呢?我看到的一個能量滿滿的解釋是:任憑風吹雨打,我自安之若素,身上始終散發著淡泊感和鬆弛感。

“淡淡綜合徵”你有嗎?

在網上看到一份根據網友描述整理出的《淡人生活指南20條》,其中包含生活方式、言談舉止、與人相處、看待問題四個方面。

生活方式淡淡的。下班後不社交,自得其樂;一種穿衣風格會堅持很長時間,無刺眼穿搭;朋友圈經常不“營業”,或是“恒久的一條線”;從不催單,不催上菜,不催他人“快點”,反正都會來的;冰箱裏的食物過期,只要不太久,就能湊合;視儀式感、氛圍感為負擔。

言談舉止淡淡的。説話平和勻速,無密集、無激烈鼓點;遇到特別高興的事,不會手舞足蹈;遇到特別生氣的事,也通常不會立刻發怒;喜歡淡如止水式回復“哦”“嗯”“好”“好吧”“都可以”;給外界不愛理人的印象,但其實他們待誰都一樣,很看重邊界感。

與人相處淡淡的。沒有爆棚的分享欲和傾訴欲;非必要不願快速拉近距離,建立關係後,也不會刻意養護關係;感激對方會藏在心裏,不選擇抒情式表達;被誤解甚至指責,不會做太多解釋,覺得懂的人自然會懂;儘量回避熱吵和爭論;只要守好內心平靜,外界便鴉雀無聲;在他人熱情、熱烈的表達面前,有點兒不知所措。

看待問題淡淡的。面對再大的問題,也能把情緒起伏的水花壓到最低;特別能接納不完美,不知“擰巴”為何物;信奉的生活智慧是“沒必要、不至於、無所謂”;偶爾會想:這樣真的好嗎?轉念一想:就這樣,挺好;時間會解決一切問題,他們經常這樣告訴自己。

實話説,認真閱讀了《淡人生活指南20條》,我不禁感嘆一句:這不正是我苦苦修煉想要達成的結果與境界嗎?

兩個小“淡人”的小美滿

那天閒聊,我跟先生提到“淡人”,他隨口説:“你兒子就是標準的‘淡人’,從中學就是了。”

也是,1998年出生的兒子在上初二時,就被數學老師稱作“淡定哥”。當時老師跟我聊天的原話是:“考試吧,他考多少分與他無關,別人考多少分更與他無關,就淡定哥一個。”

我兒子在性情上與我相反,我是有點好事就想分享,心裏根本藏不住秘密,他則再大的好消息都漫不經心地説,沉默是金。你問他問題,他的回復基本不超過三個字。有一次文科生的我義正詞嚴地對他説:“你溝通有問題!”理科男的他答曰:“我沒問題!”

記得某天我隨便説了句:“你要好好珍惜單身時光啊!”我這邊話音未落,他那裏氣哼哼地問:“你怎麼知道我單身?”

是的,他告訴過我們有女朋友,湖北人,在北京工作,比他大一歲,至於其他則守口如瓶。年輕人談戀愛不得天天膩在一起嗎?可是在兒子身上我根本看不到“甜蜜蜜”的味道。我總是看他跟同學出去騎行了、跟同事出去踢球了,就是少見他跟女朋友約會去了。莫非這屆年輕人連戀愛也能“淡淡的”?

我妹妹的女兒雯雯2000年生人,大學畢業後去鄭州當了律師。老妹説雯雯曾跟她講過一句話,她説:“媽,你跟我姨怎麼好都行,千萬別指望我們這一輩跟你們似的。”

初聽這話我心裏有點不舒服,畢竟我跟老妹關係甚密,當然希望我們能親上加親。但她的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我不應期待過高。

“淡”字之後是“定”。據我對這兩孩子的觀察,Z世代真的比我們更加獨立自主。無論是我兒子還是雯雯,上大學選專業、畢業後找工作都是自己搞定。雯雯畢業後到鄭州上班了,才通知我妹去給她租房子。這種不慌不忙、不急不躁的樣子,確實值得稱讚。而在這兩孩子身上,我好像也沒看到如今很多人自帶的焦慮感、恐慌感和憤世嫉俗。

要説“淡人”,他們可真夠“淡的”。還好,“淡”之外,我看到了不疾不徐、默默努力的篤定與踏實。

聽周深為《熱辣滾燙》演唱的主題歌《小美滿》,感覺它就是“淡人”的主題歌:“沒什麼大願望,沒有什麼事要趕,看見路口紅燈一直閃,它像眨眼的小太陽。烏雲還挺大膽,頂在頭上吹不散,我抓在手裏捏成棉花糖,什麼煩惱不能忘。既然是路一定有轉彎,哪個風景都漂亮,揉揉疲憊的眼睛,停下來看一看,美好簡單……沒道理的開朗,打扮平凡的日常,找到自己最合身的衣裳,只要自己夠喜歡……”

周深用輕飄飄卻致高遠的聲線,淺吟低唱著“淡人”們的小美好。年過半百的我突然發現:自己翻越崇山峻嶺才抵達的平淡之地,原來孩子們一直都在這裡。

“淡”者為王:遊心於淡,合氣于漠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剛好在讀《莊子·應帝王》。“遊心於淡、合氣于漠”這8個字,恰好能解釋如今的“淡人”哲學。

很多書裏都説這一章是講“帝王如何治理天下”的,其實莊子是要告訴我們如何調心的,馴服自心才是王者。

文中“天根”向“無名人”請教如何治理天下。“無名人曰:汝遊心於淡,合氣于漠,順物自然而無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遊心於恬淡之境,凝神靜氣于寂寞之鄉,順著事物本然的狀態,不要摻雜自己的私意,天下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

怎麼才能遊心於淡呢?我們經常説要看淡世事,不以浮沉為意,但是真正能看淡一切的人又有幾個呢?

可以説,我們很多的情緒壓力都來自慾望之心和自我感的膨脹,我們不能接納自己、不能順其自然。《應帝王》後面還説,得道之人“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可以説,用心若鏡你才能遊心於淡。重要的是守住自心的平靜。當然,心平如鏡並非麻木不仁、六親不認,而是“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正如南懷瑾先生解釋的: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學以及任何的學問,修養的方法也都是一個名詞“調心”,調整我們的心境,使它永遠平安,就是這個作用。調心的道理,莊子用的名詞是“遊心”。人的個性、心境,喜歡悠遊自在,但是人類把自己的思想情緒搞得很緊張,反而不能悠遊自在,所以不能逍遙、不得自由。

“遊心於淡”就是要拿得起、放得下。莊子並非裏讓我們離群索居、躲進世外桃源,而是教我們調服自心,活在現實的安穩裏。

很高興看到年輕一代開啟“淡淡”模式之後,將目光轉向具體的生活以及自我成長。他們確認了安頓身心的方式,不再內耗,不再情緒當先,更加注重邊界感與內心的秩序感。

生活的淡定與從容來自內心的秩序感。正如楊絳所説:“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淡人”網友自畫像

■王芳

忙時有序,閒時有趣

20+的時候走出校園參加工作,對一切都很新鮮,充滿好奇心,工作有激情和魄力,晚上常常邊聽歌邊在電腦前忙工作。30+的時候意氣風發、野心勃勃,也想做出點成績,也遭遇不好相處的上司及難打交道的工作夥伴。40+的時候開始看淡工作,責任心還有,能力也不差,但工作已成了養家糊口的標配,不能放棄但又不會投入全身心。

上班認認真真幹活,下班快快樂樂生活,終於獲得了有限的自由。心如止水,平淡如菊,就這樣,工作生活處理起來得心應手,不爭,不搶,不急,不惱,就覺得挺好。(摸薯條的魚北京40+)

甩掉表情包,找到生活的支點

30歲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工作經驗,也有一定的積蓄,加上無房無車無婚無孩,人生輕盈得像春風裏的蒲公英。所以在工作上,有事説事,回復資訊用得最多的就是“嗯”“ok”“好”。不再像以前那樣在結尾加“哈”,或者加表情包來緩和氣氛。當“淡人”就得上“淡”班,如果自己不在生活中擁有其他支柱點,確實很容易抑鬱。(阿k廣州30歲)

淡一點,慢一點,按自己的節奏走

當大四的兒子正經八百説:“媽,我也許會談戀愛、也許會結婚、也許會生小孩,但更大概率是不。”這話若是在十年前聽到,我想我肯定會跳起來找各種理由説服他。如今聽到,我説:“嗯,好的,你覺得快樂幸福就好。”作為50+的人,我想我應歸屬“淡人”吧?淡一定,慢一點,按自己的節奏走,接受一切,為自己而活。我學會了拒絕很熟悉、曾經同頻但現在不共振的人,生活産生最大的變化是我可以不用再敷衍任何人、任何事,可以找尋內心真正的快樂,感知幸福能力不斷提升。(新月彎彎岳陽50歲)

淡人不會患“怒路症”

上下班高峰期我都開車。被人閃燈按喇叭插隊超車,統統釋懷一笑就過去了。怒路症?不好意思,淡人們已經Next Level了。從憤怒暴躁,到絕望,到釋懷。我告訴自己,哎呀,別為難自己了。生活已經很苦了,還要自己折磨自己嗎?我讓你們不就好了,總有輪到我的時候。(阿嚴佛山24歲)

減少朋友數量,減少內耗

我曾經有一段時間為了維護友情弄得心力交瘁,後來我發現減少朋友數量,降低朋友聚會,其實能很好地減少內耗。成為“淡人”後,最大的感受就是“哇,原來生活如此簡單”。不用再去猜測舍友的居心,也不用再為了關係的和諧勉強自己幹點什麼。不陪笑後,對我笑的人都變多了。(阿飛深圳30歲)

接受“淡”才是四十歲後的人生

酒局上不喝酒、不勸酒、不吹捧領導,全場專心致志幹飯。準確地説,四十歲後開始全面“淡”下來,回歸家庭,把心思花在陪娃讀書、種花種草上。四十歲之前,我是一個感情很濃的人,敢於期望、敢於付出也不怕失敗。四十歲後,慢慢拉黑了一些人、疏遠了一些人、遺忘了一些人。也認真反思過,一件好衣服、一個昂貴的包帶給我的快樂,真的不及一本好書一杯清茶。於是接受“淡”才是四十歲後的人生基調。(不吃蘿蔔不操心四川43歲)

除了過好自己的生活,其餘的都不重要

“你連大不了都能接受,就沒啥大不了的了。”自從去年換了工作後,我的“淡人”精神徹底釋放出來了。從忙碌的私企HR經理搖身一變成為一家公辦幼兒園的行政崗,薪水自是跳水,心態也大不一樣。現在的我再也不用以身作則,不用打雞血畫大餅卷來卷去。我可太喜歡這種感覺了,專注自我,關心自己內在的感受,減少他人對你能量的消耗。我開始有更多時間陪伴自己,看書追劇看紀錄片聽音樂,每一樣都帶給我滿足感和幸福感。(風信子深圳33歲)

唯有平淡,方能長久

■儒風君

蘇軾説,平淡乃絢爛之極也。品過人生的苦辣酸甜,淡,是人生最真的滋味。

淡,是君子的交情。好的關係,不必刻意。那些需要費盡心思去討好的人,也不會在你生命中停留太久。能夠讓我們卸下偽裝,淡然與之相處的,才是經得住時間考驗的真交情。

蘇軾交友遍佈三教九流,其中最著名的要數佛印和尚。蘇軾本是瀟灑不羈的才士,佛印也是不受佛門清規戒律約束的禪僧。佛印擅長詩文、書法,尤其喜歡收集奇石。

赤壁山下的江水中,有許多玲瓏剔透的彩色石子,兒童在江邊嬉水時總能撿到幾顆。

蘇軾便拿糕餅,向兒童換取“奇石”,再一本正經地當作禮物贈予佛印,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怪石供》。每當蘇軾到金山拜訪佛印,佛印也會事先燒好豬肉來款待他。

有一次,佛印準備的豬肉被人偷吃,蘇軾又以詩來調侃佛印:“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蘇軾與佛印這般真性情的友誼,總是讓人感到格外得暢快。

淡,是人生的底色。蘇軾被貶黃州後,跑到夜市去借酒消愁。在夜市裏,蘇軾不小心撞到一個壯漢。那壯漢一拳把他打翻在地,叫罵道:“你算個什麼東西,也敢撞我!”顯然,壯漢並不知道眼前這個醉醺醺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才子蘇東坡。蘇軾倒在地上,忽然之間就想開了,他大笑起來。回到家後,他寫信給馬夢得説:“自喜漸不為人知。”

當他是才子時,全天下的人都爭搶著想要結識他,他也常常不給別人好臉色。等到淡出人們的視野,鄉野市井再無人認識他,蘇軾的內心反而開始變得輕鬆。

名利附加在你身上的光環,足以遮蓋生命原本的色彩。唯有淡,才是人生最本真的顏色。

淡,是生活的滋味。人生有順逆,天氣有陰晴。世事如同過眼雲煙,看似波瀾壯闊,實則雲淡風輕。

那些轟轟烈烈的故事,都只是一時狂歡,而非人生的常態。人總是在福中不知福,直到有一天嘗到了苦,才對比出以前日子的甜。所以甜中總有苦,福中總有禍的人,最能感受幸福。

蘇東坡的一生,都在世事波瀾中,體驗著人生的苦辣酸甜。21歲科舉出仕,22歲失去母親,30歲失去妻子,31歲失去父親,42歲遭遇烏臺詩案,49歲兒子夭折,50歲又被召回京師,60歲又被貶謫,終於在66歲,走到了他生命的盡頭。

嘗遍人生百味,他終於看清了世事、看淡了得失。飯菜能吃就好,房子夠住就行;不圖大富大貴,只求一世平安。

古人云:薄酒可以忘憂,醜婦可與白頭。徐行不必騎馬,稱身不必狐裘。無禍不必受福,甘餐不必食肉。唯有平淡,方能長久。(綜合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