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原創

心理研究 | 在生活幸福方面,自愧不如的個體更可能出現賭博行為

發佈時間:2024-04-22 13:58:1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辛理

中科院心理所合作研究揭示過度自信對賭博的雙刃劍效應

中國網心理中國4月22日訊 據中科院心理所網站消息,賭博是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活動,它對個體的經濟、身心健康乃至社會的穩定及公共健康都存在嚴重危害。賭博也一直是行為決策領域備受關注的研究問題,學者們致力於厘清賭博行為的成因及影響因素,積累了豐富的理論成果。

以往的諸多研究發現:與賭博相關的認知偏差(如:過度自信)是預測個體賭博行為關鍵因素。例如:高估了自己獲勝概率的賭徒往往會越賭越大、也更易發展為病態賭。然而,愈來愈多的研究者指出:多人參與的賭博活動不僅涉及個體自己的認知過程,還會涉及諸多社會比較過程。因此,另一種常被忽略的過度自信可能也對賭博行為至關重要:即個體在社會比較過程中表現出的過高定位,也就是個體高估自己在相似群體中的相對排名(也稱中等偏上效應)。

對賺錢能力/幸福程度的過度自信影響賭博的雙刃劍效應

為深入探索過度自信對賭博的影響,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李紓研究組的梁竹苑副研究員、李紓研究員與澳門理工大學的黃貴海副教授、Harvard Medical School的Wei Wang博士合作完成了一項研究,揭示了兩種不同領域(對自身賺錢能力/幸福程度)的過度自信對賭博行為的不同影響。

研究分別以大學生(預研究)及澳門賭場賭徒(現場調查)為被試,測量了被試的過度自信、賭博動機、賭博頻率及問題賭博行為。其中,過度自信的測量問題要求被試在100名與其相似的同伴中,給出自己的賺錢能力/幸福程度的排名(第1名~第100名)。

研究結果表明,個體社會比較過程中的過度自信顯著預測了其賭博動機及行為,其預測作用的方向隨著社會比較領域的不同而出現差異(圖)。在賺錢能力方面,自視甚高的個體(認為自己的賺錢能力高於他人)可能出現更高的賭博動機和頻率;而在生活幸福方面,自愧不如的個體(認為自己不如他人幸福)則可能出現更高的賭博動機和問題賭博行為。即使在控制了人口學及其他相關認知因素(風險偏好、跨期決策偏好)後,過度自信的預測效應仍然顯著。

該研究提出了社會比較過程中過度自信的雙刃劍效應:在外部能力上“自視甚高”、對內部特質卻“自愧不如”可能加劇個體參與的賭博風險。這一結果將過度自信與賭博之間的關係從認知偏見視角擴展到了社會比較視角,也為後續針對自我提升的賭博相關干預提供了指導性建議:幫助人們擺脫對自身能力的盲目自信、並提升其相對幸福感或能使其遠離參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