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心理聊吧|跑馬拉松跑得精疲力竭,為什麼還會覺得很快樂

發佈時間:2024-04-23 16:00:2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姜天聖

4月21日,國內馬拉松迎來超級比賽日,單日超過50場路跑賽事,近50萬名跑者同日起跑;在一週前的4月14日,國內有超過30場的路跑賽事,馬拉松的火爆可見一斑。有的人眼中,參賽狂奔幾十公里“純屬於花錢找罪受”;而在有的人眼中,“馬拉松只有零次和無數次”。那麼問題來了,究竟是什麼吸引著這麼多人參加馬拉松?狂奔幾十公里,精疲力竭的我們為什麼會感到快樂?

跑友:快樂來源於突破

4月21日當天,記者參加了南京仙林馬拉松,期間和跑友們交流了“快樂”心得。南京視障小夥徐新飛在幾位陪跑者的幫助下,刷新了個人最佳成績。由於中途“跑崩”了,他一度痛苦得想棄賽。雖然成績仍離預期差一些,但賽後他依然很開心,徐新飛告訴記者,“可能專業人士會説,馬拉松的快樂來源於身體激素。而在我看來,馬拉松帶來的樂趣在於不斷突破自我,曾經的我都不敢想像盲人能跑步,如今我不僅能跑,還越來越快。平日裏我的工作有些枯燥,跑步豐富了我的生活。”徐新飛的陪跑員臧先生有近十年的跑齡,起初他跑步是為了健康,加入跑團後他以助人為樂,經常幫助團內殘障跑友實現馬拉松夢。

現場有跑友表示,自己是因為“三高”,醫生讓多運動選擇來跑馬,“我平常在跑步機上鍛鍊,經常跑個五公里就泄氣了。在賽場上和大家一起跑,路邊還有人為我加油,而且我花了報名費、路費、住宿費來參賽,如果跑幾步就撤了,那我這些錢就白花了,我不甘心,這些都是我堅持跑下去的動力。跑完後雖然很累,但我想著能離‘三高’遠一些,心情就會不錯,又想著我能跑下來説明身體還是可以的,心情會更好一些。”

“我第一次跑馬是在朋友慫恿下報名的,剛進賽場覺得很新鮮,但跑幾步就感覺身體吃不消了。當時就在想我肯定是哪根筋搭錯了才來花錢找罪受。”現場另一位跑友告訴記者,自己首次跑馬就因為跑不動上了收容車,“感覺很丟臉,越想越氣,回去後我就開始苦練,就想著要把這口氣爭回來。後面總算能跑完了,那一刻別提有多開心了,再後來就上癮了,果然是馬拉松只有零次和無數次。”

專家:快樂來源於內啡肽

“馬拉松的快樂來源於內啡肽”,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君告訴記者,人類産生快樂的原因在於身體裏的激素——多巴胺和內啡肽。

多巴胺是身體的一種獎勵機制,當某種行為或物質帶來滿足時,大腦中的多巴胺水準會增加,使人們感到愉悅。這種獎賞機制會讓人們形成記憶,並驅使人們追求愉悅和滿足感……吃飯、玩遊戲、刷短視頻等都可以促進多巴胺分泌。不過多巴胺的獎賞機制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例如暴飲暴食、沉迷于短視頻和遊戲等。

內啡肽是由腦垂體分泌的一種內源性嗎啡生物化學合成激素,可以降低焦慮感,讓人體感覺到愉悅、平靜、放鬆。和多巴胺不同,內啡肽是身體的補償機制,例如受到疼痛刺激,大腦就會分泌內啡肽幫我們減輕痛苦。高強度的運動例如馬拉松,在這個過程中許多跑者都會感到疲憊難受,這時內啡肽的分泌就會增多,來幫助你咬牙堅持。

當你跑完一場馬拉松,感覺很高興、很厲害,很有成就感,這就是內啡肽造成的感覺,因為需要你咬牙堅持的痛苦時刻已經過去了。

相較于多巴胺,內啡肽的分泌十分“吝嗇”,它需要人們付出汗水,像跑步、登山、羽毛球這些中等偏上強度的運動,都要堅持30分鐘以上才能刺激內啡肽的分泌。不僅運動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冥想、靜坐、瑜珈等也會提高內啡肽的分泌。深呼吸也是分泌腦內啡肽的條件,因此我們在緊張的時候,做一下深呼吸,就可以放鬆我們的緊張情緒。

快樂本身是會上癮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認為“馬拉松只有零次和無數次”。劉君表示,多巴胺作為我們大腦中的獎勵機制,容易使人對淺顯的快樂上癮,甚至廢寢忘食。而內啡肽作為大腦的補償機制,它産生的門檻比較高,並不會導致人們廢寢忘食(人可以沒日沒夜地玩遊戲,但人的身體機制決定了不能沒日沒夜地運動)。

此外,有氧運動能夠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身體免疫能力,改善睡眠品質,這些都有助於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避免因身體原因導致的“不愉快”。當人們意識到這點後,同樣會感到快樂。劉君認為,跑馬拉松帶來的快樂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體驗快樂可能有所不同,但終究是快樂,這也是現在馬拉松越來越多,越來越火爆的原因之一。

延伸閱讀:

跑完步後也會短暫性心情抑鬱

記者在完成馬拉松後1-2小時內會感到巨大的興奮,這種興奮會隨著時間逐漸消失並轉化成低落,尤其是當天晚上到家後尤為明顯。本次經過和跑友交流後發現,這種情況並非個案。

2009年,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一書中提到了這種現象,並且還給它起了一個文藝的名字——跑者藍調(Post-MarathonBlues)

生理學認為,産生這種情緒的原因之一是體內自由基的增多:研究報告顯示,長時間高強度運動特別是馬拉松等這類耐力項目,當參與者運動到精疲力竭時,身體的自由基會增加2到3倍。同時,大強度運動會消耗身體內抗氧化物質,也會降低身體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心理學認為,這種低落來自於“目標喪失”,越是準備充分有堅定目標的跑者,這種跑後抑鬱越明顯。這類跑者通常會花很多時間訓練,以達成他們的目標(完賽、個人最佳成績),當他們衝過終點的那一刻,也就意味著幾個月的辛苦付出告一段落,在高興之餘,當跑者們意識到一個目標結束,不可避免地會産生不同程度的失落情緒。有觀點認為,儘快報名另一項賽事可以緩解這種情緒。(揚子晚報/紫牛新聞 記者姜天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