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訪談

宋振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

發佈時間:2024-03-13 09:48:58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于麗麗 李貝貝

宋振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發展于新時代精神文明

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振韶  受訪者供圖

3月20日,首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經驗交流大會將在山東省濱州市拉開序幕。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一個怎樣的體系,高校心理工作者是如何理解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是怎樣的關係?近日,《華夏時報》記者專訪了北京師範大學黨委學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與諮詢中心常務副主任宋振韶。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您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如何理解的?

宋振韶: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對於我國現階段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一次社會治理的創新和突破,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具體實踐,關乎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幸福中國的建設。

首先,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心理學進入中國以來,真正開始與中國國情、中國文化相結合之後的産物,既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又具極強的現實意義。

我認可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試點專家閆洪豐的定義——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基於中國國情和文化,在政策規範引領下,運用心理學、社會工作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積極主動預防和解決個體、群體與社會層面的各類問題,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和民眾幸福感,形成全方位、全週期、多元化的社會支援系統,其建設核心是建立一套層級完整、科學有效的社會支援系統。

這一支援系統是構築“自我支援—家庭支援—親朋鄰里與同學同事支援—社區(村)與組織(單位)支援—專業機構與行業組織支援—政府與法治支援—社會與文化支援—生態環境支援”的八層全週期社會心理服務支援鏈。

其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一種社會治理理念的革新,注重個體、群體的心理感受和精神需求。因此,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中國自古秉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社會治理理念的深化和豐富。

再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一次大眾思想觀念的整體更新。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把“心理建設”置於首章,也是深刻認識到大眾思想觀念更新的重要性。他在序言裏寫到:“夫國者人之積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國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現象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匯了儒釋道的精華,十分強調個體修身的價值。當每個人都注重修身,社會、國家的風氣就會為之改變。《道德經》就有這樣一句話: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隨著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深入和普及,將會深刻影響大眾思想觀念。

無論在村鎮還是在政府機關,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將會潛移默化人們變被動為主動、變索取為給與、變小我為大我,崇尚舍我其誰的勇氣,落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真正引導人們走上中國文化中早已指明的“修齊治平”的人生大道。

總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既是一種社會治理的創新和突破,更是國家精神文明建設里程碑意義的革新。

記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是中國人思想和精神的內核,對解決人類問題也有重要價值。您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對當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宋振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既有人性向善的人性觀,又有擇善固執的方法論,更有止于至善的方向感,為構建當今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提供了豐厚的土壤。

人性觀是解決“怎麼看”的問題,是上層建築的哲學基礎。孟子有兩句話,揭示了中國人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一句是“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另一句是“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概括而言,人性唯朝向善的方向發展,方能成人。因此,仁政最得人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人性觀的哲學基礎。

方法論是解決“怎麼辦”的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允執厥中”“中庸之道”等方法論,為處理人際關係、化解社會矛盾提供了有效的思路和方法。通過倡導和諧的人際關係,減少衝突和矛盾,有助於營造一個更加積極健康的社會氛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紮實的方法論。

方向感是解決“去哪”的問題。《大學》裏開宗明義,指出了人生發展的方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如今,許多人陷入迷茫、焦慮之中,關鍵是缺乏方向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指明瞭方向,即建設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幸福中國。

記者:您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優秀的關鍵性基因?

宋振韶: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説: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不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

在我看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綿延數千年,包含著許多優秀基因。與此同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持續昇華,不斷融合世界其他文明的先進成果,文明互鑒、相容並包。

根據我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基因至少包括以下十個方面:

第一,天人合一。這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高境界,最終追求。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就源於中國天人合一的優秀基因。

第二,以心為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滿了關於“心”的智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關於“心”的文化。王陽明心學的核心即是“致良知”。人的良知寓於心中。

第三,以人為本。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為人文精神,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的人富有仁愛、包容的品格。孔子退朝,聽説馬廄失火,他只問“有沒有傷到人”,而不問馬。孔子已經將以人為本的思想融匯在骨子裏。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之所以堅持動態清零的政策,同樣是出於生命至上的人文精神。

第四,德才並重。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系統地闡述了中國人的人才觀:德才並重。教育把立德樹人確立為根本目標,依據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德才並重的思想。

第五,陰陽平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可以生生不息,因為比較注重平衡。天地有白天黑夜,人也有勞作和休息。

第六,反求諸己。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求諸己是一以貫之的修身之道。

第七,知行合一。言與行,不可不慎,中國文化重視言顧行、行顧言,即王陽明提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第八,立己達人。成就自己,服務他人。中國共産黨提出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就是源自立己達人的優秀文化基因。

第九,和而不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雖然尚和,但也尊重差異,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特性。

第十,心存敬畏。因為心存敬畏,所以不胡作非為。這是作為中國人應當有的底線思維。

記者:您認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如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

宋振韶: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應用於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我認為,《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明瞭方向,即堅持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具體來説,有以下五個實現途徑:

第一,政府推動。組織面向百姓的大講堂,邀請國內知名文化學者利用新媒體講授文化課,深入闡發文化精髓,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範圍的讀書會、文化創意比賽。

第二,教育融合。組織學校開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校本課程,開設修身課,用經典浸潤心靈。以北京師範大學為例,學校與諮詢中心依託學生傳統文化社團,舉辦了“以國學心,尋經典理”系列讀書活動;從《論語》的“君子之道”中提煉出“智慧、仁愛、勇敢”三大心理健康理念,轉化為特色教學資源;為本科生開設“儒道經典與人生智慧”通識課程,受到學生們普遍好評。

第三,媒體融合。在媒體上開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的欄目,普及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基因。近年來,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媒體越來越多。社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度不斷提升,甚至還有一些自媒體人士自發到世界各地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第四,生活融合。弘揚地方文化、特色文化,結合中國傳統節日、節氣、生肖等文化元素,營造濃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氛圍。

第五,文藝融合。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文藝作品,從中華文化資源寶庫中提煉題材、獲取靈感、汲取養分,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益思想、藝術價值與時代特點和要求相結合,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進行當代表達,推出一大批底蘊深厚、涵育人心的優秀文藝作品。(記者于麗麗 李貝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