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祉妍:心理科普尚存空白 魚龍混雜亟需規劃引導
發佈時間:2024-03-26 13:58:4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郭怡琳 于娜全民參與提升心理素養,助推社會心理服務建設生根
——專訪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
3月20日—3月22日,由國家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防治中心、中央社會工作部志願服務促進中心、華夏時報社聯合舉辦的首屆“全國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經驗交流大會”在山東省濱州市召開。這次大會舉辦的意義有哪些?就相關問題《華夏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教授陳祉妍。
記者:結合您調研的經歷談談,隨著時代變遷不同人群所面臨的心理障礙問題有什麼變化?您覺得背後原因是什麼?他們發生心理障礙分別會有哪些不同的特點?
陳祉妍:在2008年,我們進行全國首次調研時發現,青少年和老年人發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較大。經過分析整體流調數據,這兩類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正處於全年齡低谷。而且直到目前,這些情況都未能改變。
青少年階段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其處在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期。這個高速適應變化的時期是發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高風險階段。他們需要適應很多內在和外在的變化,包括生理的變化、激素的變化,以及外在的社會要求變化和學業壓力、家庭角色變化等,他們在應對這些變化的過程中逐漸地積累經驗。而老年人群的情況主要是伴隨一些功能喪失相關問題,比如認知功能的衰退、身體衰老帶來的病痛等,基於這些問題延伸到整體心理健康水準下降。
記者:結合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角度來分析,您覺得需要在哪方面發力才能更好地預防或者解決這些問題?比如怎樣讓心理健康服務“因地制宜”地推進?
陳祉妍:我認為全民心理健康素養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時在“健康中國行動·心理健康行動”的發佈會上,衛健委的領導曾經指出:“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水準,是提高全民心理健康最根本、最經濟、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具體來説它是分層次的。首先,針對專業人員即心理健康工作者,他們的心理健康素養達標率其實也沒有到100%,甚至這個人群的個體之間也存在較大參差。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去規範專業人員的培訓,包括培訓內容的科學性、規範性,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其次,針對樞紐職業人群,既包括這些專業人員,還包括一些間接對心理健康工作影響很大的群體,比如醫療衛生技術人員、教育工作者、媒體從業者等,這些人員在日常生活中較容易遇到很多存在心理健康隱患的人。他們如果能及時地識別和恰當處置,就會防止很多極端問題或者心理障礙逐漸由輕變重等情況。
第三個層次是全民層面,可能包括每個家庭、每個家長、每個青少年、每個老年人、每一個單位的領導等等。只有全民都提高心理健康的素養,這樣才能更好地、更科學地應對各種壓力,及早防範心理健康問題。
記者:您在解答這部分的時候,提到了“心理健康素養”。您覺得在提高心理健康素養方面,目前面對哪些困難和挑戰?有哪些積極應對的措施?
陳祉妍:在提高心理健康素養方面,宣傳教育學習是非常有效的。針對這個部分我們之前做過研究,其關鍵在於宣傳教育的質和量的問題。目前的宣傳教育存在一些空白和不足,例如針對心理健康的科普比較追隨熱點,新媒體、自媒體有一些追隨熱點、一窩蜂上的這種特點。這造成對某些問題反覆的關注,而對另一些問題存在一些空白。我們做的調研裏面,對於抑鬱症的知曉度,民眾的知曉度超過99%。但對於學習困難裏面的閱讀困難、讀寫困難這部分的知曉度,還有焦慮障礙裏面的驚恐障礙的知曉度不足50%。面對我們現在科普中間存在一些空白點的情況,我想如何全面地去規劃和引導非常重要,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其次就是在這些科普的熱點上面也存在著魚龍混雜的問題,人們對科普的專業性理解不足的,科普本身也是一個需要很多專業性的工作。你如果沒有對科學方面的跟進和理解,就會傳達一些陳舊的甚至錯誤的觀點。對一些有效的觀點,自己不知曉,也無法傳達。甚至因為不知曉,所以別人説出來的時候,可能會做出誤判。在這方面目前我們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些差距。
記者:介紹一下您主持開展的藍皮書和心理流調等研究工作。這些研究為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提供了哪些依據和指導?
陳祉妍:我們是持續進行《心理健康藍皮書》的全國調研工作,調研的人群包括但不僅限于普通成年人群和青少年人群,但歷年也會有一些特別聚焦的點。比如説,前兩年我們分別聚焦過大學生、研究生,也聚焦過新産業工人等。今年3-5月份是我們的重點調研月份,我們的調研工作一方面是滾動的,有一些合作單位會持續地對一些數據進行採集。其中,包括一個最核心的調研月份,基於《藍皮書》的發表評價體系,我們重點發在《藍皮書》裏的數據必須是最新的,需要是在12個月之內甚至8個月之內發表。因此,3-5月是我們2024年的重點調研月份,預期2025年的1-2月做發佈會,今年的12月左右出版,從而保證數據是8個月之內的最新資訊。通常數據回來後,我們需要開展撰寫報告、多次審校等工作,所以形成這樣的時間節點。而我們收集最新數據的時間段,作為每年最重點的調研月份,這部分是我們工作的核心。
在這個調研過程中,首先我們會採集一些基本數據參考,提交給政府相關部門,和相關領域的其他研究者等,用來作為數據上的參考依據。對於這些數據的傳播科普和解讀方面,我們自己覺得還可以進一步深化。因為發佈的工作量非常大,所以科普的時候,以簡明版方便傳播。因此對這些數據的解讀,有時還需要做很多説明。比如之前影響較大的是我們第二本《藍皮書》,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抑鬱風險的數據,引發了領導和各級部委的關注。
此外,我們曾發佈的一些大學生數據和其他人群數據,引發媒體和社會的強烈關注。今年預期進行的調研裏面這些依然是重點,一個是青年婚戀這種心態的調研,這是現在比較大、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其次,我們會對青年其他的持續性心理健康動態變化進行監測,包括分析它背後的影響因素等。
記者:您很多時候在大眾面前發聲,積極推動心理健康科普宣傳。是否源於大樣本調查研究發現,大眾對於心理健康意識尚有提高空間?
陳祉妍:應該説心理健康的科普為我們整個心理工作構建出更好的土壤。因為如果直接去做,無論是危機干預還是問題早篩,包括一些表面上心理問題引起的軀體症狀。面對這些問題,醫生或心理醫生會嘗試先建議他進行心理治療。而主動接受心理治療干預的前提是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素養作為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的話,各項工作開展起來都會有些困難。一方面,各項工作在做的時候都要做科普。如果不做科普,無法讓人接受你的整個治療方案。另一方面,如果我們整體科普水準提高了,心理健康意識提高了,各項工作做起來都會更有效率。
記者: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關於推進這一體系建設的意義,您是如何理解的?
陳祉妍:我覺得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具有中國特色和創新性的工作,其最大的特點是能解決心理健康工作的被動性質。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對健康中國、平安中國、幸福中國建設有重大意義。
而這三個層面各有所指,在健康層面,旨在防治心身疾病、減少心身問題、維護心身健康、提升心身素質、促進心身和諧,達到心身幸福;在平安層面,旨在防止社會事件、加強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安定、促進社會和諧、提升社會文明,達到社會幸福。同時,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同樣是幸福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個體積極向上、家庭和睦溫馨、鄰里團結互助、組織高效關愛、政府公正法治、國家富強民主,有助於實現經濟開放富強、政治風清氣正、文化繁榮興盛、社會安定和諧、生態美麗宜居、精神文明富足。
記者:目前面對心理相關産業的發展,您覺得有哪些客觀的挑戰?如何集結全社會的力量,推動心理服務體系發展建設,從而滿足群眾需求?
陳祉妍: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旨在建立健全科普宣傳、測評、培訓、諮詢服務、危機干預及保障評估六大內容體系。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聯動、社會參與、專業支援、群眾受益的閉環的社會心理服務工作機制。
具體就是強強聯手,聯動各部門與社會力量,共畫同心圓,構建“自我支援—家庭支援—親朋鄰里與同事同學支援—社區(村)與組織(單位)支援—專業機構與行業組織支援—政府與法治支援—社會與文化支援—生態環境支援”的8大層社會支援系統。
記者:在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中,有人強調要加強政策配套,完善法律制度。有人強調要全民參與,落地實踐。基於你們的工作經驗,您認為兩者應該如何協作呢?
陳祉妍:當然這兩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沒有政策配套,可能我們就無法邀請全民參與,因為全民參與才能讓它落到實處。如果只有政策的部分的話,可能我們表面上做了,但是沒有起到真正的效果。(記者 郭怡琳 于娜北京報道)
閆洪豐: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2024-04-04
報告:中國0-14歲孤獨症兒童200萬 每年新增16萬2024-04-03
世界孤獨症日 | 童心築夢 妙筆生花——孤獨症兒童作品集【組圖】2024-04-03
水立方再次為“星星的孩子”點亮藍燈2024-04-02
如何識別孩子是否被霸淩?心理醫生給出3點建議2024-04-02
重慶女子高空拋子致死|關注四類躁狂症高發人群202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