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醫療機構入校園 構建“醫教結合”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模式

發佈時間:2024-01-23 10:04:02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金丹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生命中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不僅涉及到身體發育,還涉及到心理髮展。在此期間,青少年又會面臨著許多壓力和挑戰,如學業、社交關係、自我認同等。2019年,國務院印發《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1月22日,在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趙延坤就如何提高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提出建議。

遼寧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面臨嚴峻挑戰

2021年5月,中國首個由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兒童精神醫學首席專家鄭毅帶領團隊發佈的《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調報告》顯示,在6-16歲在校學生中,中國兒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礙總患病率為17.5%,該項報告抽取北京、遼寧、江蘇、湖南、四川五個省份樣本,約74000名兒童青少年中包含遼寧省,表明當前遼寧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仍面臨嚴峻挑戰。

趙延坤認為,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師僅限于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多數學校配備的心理諮詢師並非專職教師,即使按照國家規定標準進行配備,隨著心理健康問題學生數量呈現上升趨勢,工作人員數量明顯不足。學校配備的心理諮詢師主要工作集中在疏導和預防為主,對心理健康問題學生的識別篩查尚顯不足,尤其是在干預治療方面缺乏專業能力。心理健康教師缺乏常態化學習與培訓,對順應新時代學生産生的心理問題預判與解決能力欠缺。

將醫療衛生機構引入校園,發揮其專業力量

基於以上原因,趙延坤建議,要充分整合資源,以片區為單位做好醫療衛生機構與學校的對接合作,發揮醫療衛生機構的專業力量,構建“醫教結合”的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務模式。

首先,要充分發揮醫療衛生機構在兒童青少年心理狀態診斷、評估和干預過程中的專業作用,對在校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採取必要的預防干預措施。在處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時,教育和醫療部門應加強聯繫,密切配合,堅持“預防為主、關口前移”的原則,即學校在前,以教育、預防為主,醫療在後,以干預、治療為主。

其次,醫療衛生機構為教育系統的心理健康工作者提供專業培訓,助力學校心理健康工作團隊建設。趙延坤建議醫療衛生機構定期選派專業人士到學校開展專業心理知識培訓和心理諮詢技術指導,並提供學校心理教師到精神衛生醫療機構見習學習的機會,以提升學校教師識別精神疾病、開展心理干預的專業水準,完善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團隊建設和專業化發展。

最後,推動遠端心理健康服務,建立心理服務網路。心理疾病有別於普通軀體疾病,涉及到長期的康復過程,包括定期隨訪復診、青少年社會功能的恢復及來自家庭和學校的關心關愛等,需要聚集教育、醫療等多方力量,助力未成年人心理疾病的康復。建議醫療衛生機構與學校建立常態化、長期化溝通機制,能夠運用網路平臺、自媒體等“網際網路+”的方式,為教師、學生、家長提供線上、線下、轉介通道等多形式、多途徑的心理援助服務,探索、建立較為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針對已經存在精神疾病問題的青少年,專業醫療衛生機構要與學校建立長效聯繫機制,建立綠色轉診通道。(瀋陽晚報 全媒體主任記者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