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寒假,孩子的心理加油站:讓孩子擁有溫暖的家庭與健康的生活

發佈時間:2024-01-22 14:26:56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孫雲曉等

心理|寒假,孩子的心理加油站

寒假不長,卻可視作孩子成長路上的小型加油站。

寒假來臨,假期為孩子提供了休息和放鬆的機會,也增加了家庭親子相處的機會。寒假不長,卻可視作孩子成長路上的小型加油站——從狹小的課堂走向廣闊的社會和自然;也可視作促進親子感情的能量場,讓孩子更好地感受家的溫暖,迎接新的挑戰。

化解孩子心理問題的秘訣:給孩子一個“有溫暖的家”

孫雲曉

每天能夠吃到父母做的早餐的學生,他們的生活是有規律的,更是有幸福感的。

近年來,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突顯,甚至出現一些令人揪心的悲劇。面對孩子成長的困境和扭曲,最痛心最焦慮的人莫過於父母。毫無疑問,父母對孩子的愛無人可比,但這份關愛也存在誤區值得反思,比如父母最需要堅守的底線,或者説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事情,是否做到了呢?

讓我們用數據説話,北師大2018年對全國18萬中小學生的調查發現,四、八年級的學生大都認為家長對自己最關注的前三位是學習情況、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其人數比例遠高於對道德品質、日常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或特長、心理狀況等方面的關注。該調查還發現,中小學生認為人生幸福最重要的是“有溫暖的家”,八年級學生比四年級學生的認同度高出10.1%百分點,説明青春期的孩子更懂得家庭幸福至關緊要。

我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連續主持20餘年的全國少年兒童跟蹤對比調查,“有溫暖的家”始終是中小學生關於人生幸福的第一選擇。顯然,“有溫暖的家”是家庭教育成功最鮮明的特徵,因為家庭教育的本質屬性是生活教育,也是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作為父母的底線,就是好好生活,讓全家人相親相愛,讓孩子願意回家,這是孩子健康成長最重要的保障。然而這一組數據説明,近八成的中小學生認為,父母最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而最忽視孩子的心理狀況。即使父母們關心孩子的第二位是身體健康,卻有90%左右的中小學生睡眠不足,這是嚴重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基本因素之一。

我非常理解父母們的焦慮,但是,做過50餘年兒童教育和研究,我最深刻的發現,就是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自然也是有規律的。作為父母的底線,首先要讓孩子健康地活著,進而在豐富多彩的生活體驗中發現自己獨特的潛能,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成長之路。也就是説,只有遵循規律,才可能讓孩子和諧而幸福地成長。

從家庭的角度來説,好的生活才是對孩子學業發展最好的支援。還是用事實説話吧,2021年,蘇州教育監測部門對50826名初二學生的父母進行問卷調查,並與初二學生的考試成績匹配關聯,希望探究什麼樣的家庭教育有利於學生的學業發展。結果意外發現,每天能夠吃到父母做的早餐的學生比吃不到的學生平均成績高出63分。家庭藏書超過200冊的學生比藏書僅為0—25冊的學生平均成績高109分。我問過蘇州教育部門的領導:吃不吃早餐為什麼如此顯著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他們告訴我,每天能夠吃到父母做的早餐的學生,生活是有規律的,更是有幸福感的,而他們的父母是有責任感和愛心的,家庭氛圍是溫馨的,讓孩子情緒積極而穩定,而這是學習好最重要的條件。

實際上,當孩子有了“有溫暖的家”,不僅僅能夠激勵孩子的學業發展,更有助於孩子的心理健康。當然,家庭不是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唯一因素,學校生活、同伴關係以及社會活動都有可能導致孩子出現某些心理問題。但是,有了“有溫暖的家”,有可能避免或緩解孩子的困境。“有溫暖的家”體現出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相親相愛的家人關係,二是豐富多彩的家庭生活。“有溫暖的家”對於孩子的健康而言也有三個具體指標,一是充足睡眠,二是合理飲食,三是積極運動。

當孩子擁有溫暖的家庭與健康的生活,他們的諸多心理問題都可能避免或化解,而代之以生機勃勃地幸福成長。因此,父母是最好的心理諮詢師,做父母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帶領孩子好好生活,這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底線與原則。

作者簡介: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二級研究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副會長、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副主任。

孩子放假了,父母還好嗎?

林 紫

家家都有一堂叫作“允許孩子做自己”的功課要修習。

很多爸爸媽媽説:“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每年寒暑假!我感覺孩子一放假,我就要出心理問題了,怎麼辦?”

我問這些爸爸媽媽:“你們猜,‘別人家’的爸爸媽媽,會不會也要來做心理諮詢?”被問的爸爸媽媽往往會一愣:“林老師的意思是……”我通常會點點頭,而他們則通常會突然就感覺松了一口氣,心裏仿佛在説:“原來家家都有‘病’,那我家娃……好像還行?”

其實,不是家家都有“病”,而是:家家都有一堂叫作“允許孩子做自己”的功課要修習。每家的孩子都是孩子,都會遇到成長當中的各種問題。這些問題一到假期,就會被放大,如果爸爸媽媽沒有在心裏留足空間給這些問題,雙方就會陷入焦灼混戰裏去。

允許孩子做自己,意味著父母要先學習尊重孩子的權利,包括:

1.享受假期的權利:

人生在世,除了學習、工作以外,還要懂得休息、娛樂和生活,才能讓生命可持續發展。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學習,就好像要求一個人只吸不呼一樣,很快就會喘不過氣,智力、精力和情緒都會出現耗竭,繼而會對一切都失去熱情。失去熱情和興趣,往往是抑鬱的先兆。父母如果不想孩子抑鬱,就需要先克服自己的“假期恐懼症”——這種“症狀”,往往是在為人父母之前就有的,比如:明明很累了,但就是不敢停一停,因為一停下來、就會失去價值感,覺得只有忙碌的自己才是有意義的。一到假期,整個人就渾身上下不對勁,總要想方設法把時間都填滿了才稍感安心。以前填自己的時間,有了孩子後,自然就也要佔滿孩子的時間,唯恐他們虛度。事實上,能夠適當虛度的人生,才是健康的,生命需要張弛有度,才能元氣滿滿,才有足夠的彈性來應對各種挑戰。

2.讓自己快樂的權利: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掃孩子的興”開始變成了家庭教育的一部分。大人們仿佛達成了一條共識:不能讓孩子太高興,否則他們就會忘了學習。其實,事實正好相反。心理學實驗結果顯示:人們在快樂的狀態下比在不快樂的狀態下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強。父母可以反對孩子長時間玩遊戲、刷視頻,但也需要學會:在孩子們看來不應該不合理的言行舉止中,找尋合理的部分,然後與孩子同頻。比如,當孩子打遊戲闖關成功、手舞足蹈、喜不自禁時,父母可以先共情于孩子成功的喜悅,讓孩子感受到在情緒上父母與自己並肩而立,然後才有機會在事後表達自己對於遊戲的看法,重新建立規則,尋找其他可以讓孩子快樂的替代品。

要尊重孩子的權利,父母得學著釋放一部分權力。比如:

(1)自我規劃時間的權利:

很多事業有成的爸爸媽媽,總想把自己的成功經驗複製給孩子們,還沒放假,就開始給孩子制定日程表,然後每日考評。這樣看似會增加效率,但結果往往事與願違,因為孩子變成了被動執行者,而不是主動管理者。更好的辦法是:讓孩子來規劃假期,父母從監督者降為支援和配合者,共同保障計劃的執行。同時還要降低的,是評價標準——能夠完成80%,就已經是佼佼者了呢!

(2)同伴交往的權利:

隨著年齡增長,對孩子們來説,同伴關係遠遠比跟父母和老師的關係更為重要。他們渴望同伴友誼,渴望跟懂自己的人在一起。所以,如果孩子的假期規劃裏有同學聚會、一起遊玩的設想,不僅不必擔心和打擊他們,反而還應感到慶倖,同時還要恭喜自己:養育了一個健康的孩子。

青少年心理疾病高發的當下,假如能夠利用好假期,帶孩子一起體驗“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愉悅,與孩子一起做美食、看好書,鼓勵孩子參與一項新的運動,讓孩子的假期生活充滿生機,那麼,有生機,就有了希望——這是天地之間永恒不變的規律。

作者簡介:林紫心理機構創始人,心理學博士,上海心理衛生服務行業協會副會長。

這個寒假,我選擇“激娃”

寶莉爹

每到寒假,家長們都容易“分裂”。有人覺得,孩子忙了一學期了,應該好好休息,但有人覺得這塊時間正好用來“雞娃”,抓緊學。

身處北京“雞娃”家長聚集地的海澱區,我和妻子卻屬於“激娃”派。

傳統的“雞娃”,是設定一個目標,家長和孩子一起打雞血。但我們更喜歡“激娃”,激勵的激,期望孩子能自己主動做事、主動學習。

我問女兒對寒假有什麼期待,她説很簡單:瘋吃、瘋玩、瘋讀書。這已經是四年級的寒假了,我們沒有在任何一個假期給過孩子壓迫感,但我們跟孩子也有約定:一定選一件她此前沒嘗試過但又很想體驗的事情做。

女兒是學校英文廣播站的廣播員,她對從事講解和配音的工作特別感興趣。很小的時候,就學著記者的樣子,假裝到處採訪。這個寒假,她報名了故宮的小講解員活動。“未來,你們再去故宮,就不用請講解了,包在我身上。”她自信滿滿地説。

“激娃”,是我這幾年育兒的一個心得,它比“雞娃”難多了,難在你得理解孩子,學會跟孩子溝通。

轉眼,閨女邁入9歲的大門,亭亭玉立,思想也越發自由,整天吵著“鬧獨立”。家裏大小事,她都要評論一番。對於我和妻的話,她高興時應和一聲,不開心時就一句句回懟。有時候,不論我們説什麼,女兒都會全盤否定,然後再三強調自己的立場,“我也是一個獨立的人”。她從小熱愛閱讀,還經常拿書上主人公“離經叛道”的行為來解釋她的反抗。

我和妻經常被女兒氣到苦笑,晚上再一起復盤怎麼跟她有效溝通。我發現,女兒鬧獨立的關鍵點在於,她認為我們總是站在高處對她評論,我們的關係不對等。

作為父母,我們似乎總覺得孩子不夠完美,所以難免挑刺。有時候不等女兒反駁,我已經準備好了一大堆教育她的話脫口而出。

有一次,我跟女兒談心,她意味深長地説:“爸爸,你的話表面不傷人,實際上很難聽。”天啊,那一刻我的臉瞬間紅了,這麼多年第一次被女兒教育。

也是自那次之後,我注意在溝通中儘量平等,做傾聽者。無論是關於學習還是旅行,我都喜歡先聽女兒的想法。(新民晚報)

聲 音 

我想要這樣一個寒假

希望今年寒假,爸爸媽媽可以不要這麼忙,可以有空陪我玩。最好不要給我準備很多作業。——曦曦5歲

我要天天看《父與子》這本書。我還要寫封信,綁在氣球上放出去,然後讓爸爸帶我去公園,找到氣球後看信裏寫什麼(《父與子》書中,兒子做壞事的情節)。——小友7歲

首先不能每天都跟著爸爸去他單位,坐在他對面寫作業太難受了。我要在家自己學、自己玩。希望爸爸給我充值電視會員,我有好多電影想看。——成梁輿10歲

我不怕做作業,但希望能少做幾張小報。最好寒假我能有多點時間去跳舞,我還要和弟弟一起去蘇州河邊騎自行車。如果寒假裏能有氣溫降到0℃以下的日子就好了,我就能和弟弟在小河裏挖冰、砸冰。寒假一開始,我要奮力寫作業,這樣可以讓爸爸媽媽帶我們出去旅遊一次。——有友13歲

我想要的寒假生活是平靜的,無需太緊湊的課程安排或是精彩的旅遊度假。我們一家四口都在家吃飯、睡覺,一起生活。我時而與三五好友小聚打球,不被作業所催促或為學業感到焦慮。在精進學業的同時,有時間放鬆娛樂——寫字、看書,打球、做志願者……這樣的寒假,一定是充實快樂且進步著的。——氿歌17歲(叢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