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心理百科

用藥物治療孩子情緒問題,家長這樣配合

發佈時間:2024-01-12 14:28:0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彭岸舒

隨著家庭、學校、社會對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視程度加深,不少兒童青少年在家長陪同下來到醫院精神科、心理科就診,並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治療。對於藥物治療,很多患兒及家長有各種擔心,下面就談一談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藥物治療的相關話題。

藥物治療是一種輔助手段

當精神科醫生提出有必要進行藥物治療時,向孩子及家長傳達的重要資訊是:孩子(當事人)已經飽受心理問題帶來的痛苦,接受藥物治療是為了幫助孩子改善症狀,緩解痛苦,提升生活品質。

我們可以這樣想,藥物是為了達成目標的一個“配件”,而不是解決問題本身。也就是説,當事人及當事人家庭的改變才是“解決問題本身”,藥物治療作為前期快速緩解痛苦的“配件”,是為當事人及當事人家庭的改變創造有利條件和提供工具。

這也意味著,家長要幫助孩子,配合監護服藥,定期帶孩子到醫院復診,經常監測血藥濃度、肝腎功能等生理指標,並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調整藥物的劑量與使用時機。

吃藥會産生藥物依賴嗎?

一些家長和孩子害怕吃藥,是因為擔心吃藥會變得與眾不同——這代表他們“很奇怪”或“精神不正常”。我們非常理解這種擔心,所以在診療過程中,醫生會以尊重的態度詢問:“你是否了解藥物對孩子的影響?”這個問題就是為了了解大家對藥物治療的擔心,並加以澄清。

有些家長在看到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和治療週期較長時,就會擔心“會不會存在藥物依賴”“會不會對孩子的生長髮育産生影響”等。而孩子們對此並不擔心,他們更渴望通過藥物治療較快地改善症狀,幫助他們恢復到以前的狀態。這也提示我們,父母的態度對兒童青少年的藥物治療會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任何一種治療都是獲益與風險並存的,並不存在百分之百獲益而沒有風險的治療。是否接納藥物治療,需要考慮藥物治療是否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獲益。

如何克服對藥物治療的擔憂?

受過SFBT(焦點解決)訓練的精神科醫生會用以下方式與兒童、青少年及家長溝通用藥的問題。SFBT喜歡強調的態度是,藥物可以“為”當事人做什麼,而不是當事人“被”藥物影響。比如:

1.有任何人(醫生、護士、老師、鄰居、其他家人)向你建議,藥物可能對達成當事人的目標有什麼作用?

2.這種藥可能對你的孩子有效,這方面你有了解嗎?

3.你的孩子曾服用過哪些有效或沒有效的藥物?

4.藥物可能對孩子有用,這方面你有什麼想法?

5.如果這種藥物對你的孩子有用,你會看到孩子發生什麼改變,然後確定這種藥對他有用?

6.如果孩子變得比較好,你希望他如何改變?

7.你能想到如何使用藥物來幫助你的孩子嗎?

8.當孩子出現何種情形時,你就知道他不需要再吃藥了?

通過以上問題,醫生和家長共同了解了為什麼要幫助孩子服藥,孩子服藥可以給孩子和家庭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醫生、家長分別可以做些什麼?這些具體的回答,能夠幫助家長克服對藥物治療的擔憂,同時可以在藥物治療中幫助家長髮揮積極作用。

當醫生與家長達成一致後,開啟藥物治療的最後一環,就是與孩子討論服藥問題。我們常常會忽略孩子作為當事人的知情權和認同權,但經驗告訴我們,當孩子充分認可藥物治療,並對此有心理準備後,藥物治療會開展得更加順利。(中國婦女報 杭州師範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聯合門診 彭岸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