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最新報道

心理熱線|霧霾影響心理健康!面對霧霾天氣,大家應該怎麼做?

發佈時間:2024-01-18 08:45:00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謝斌

霧霾天氣對普通人的心理會有哪些影響?對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又有哪些影響?長期處在霧霾狀態下的人們,會引發哪些相關的精神疾病,醫學上有定論嗎?

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極為複雜的系統,我們要避免簡單化地進行歸因。它一般會同時受到生理、個性特質、社會和環境等因素的綜合作用。而作為這些因素作用的後果,個體的心理反應更加複雜多變。從空間維度看,各種因素影響的大小(或者比例)、強度等,導致的反應各不相同;從時間維度看,同一個體在不同時期對這些因素的反應也不盡相同。

霧霾對正常心理活動的影響,屬於前述“環境因素”之一。可能主要還是通過對人體生理的作用,間接影響到心理狀態。長時間缺少日照、戶外活動減少、空氣含氧量以及溫濕度改變等,對大多數人都可能帶來心血管系統、植物神經系統或內分泌系統等為主的生理不適反應,進而影響到以情緒為主的心理活動,比如易焦慮煩躁、情緒低落等。如果這種不良環境強度過大或者持續時間過長,對於一些特殊敏感個體還有可能誘發高級神經活動的異常反應,如産生焦慮抑鬱症狀等。

霧霾天氣從本質上看與上述影響並無大的區別,但由於其污染物成分對人體呼吸等系統的特殊作用,也可能使其心理影響更加複雜和嚴重,比如心肺功能減弱對於大腦生理活動就可能帶來更持久一些的損害,從而加重或者延長敏感個體的認知、情緒等症狀,比如原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個體可能會表現得更加焦慮。但總體上,這些反應都是可逆的,環境因素改善後即可自我調適到正常狀態。因此普通大眾不必過於恐慌。

對於已經罹患精神疾病的患者,現有的研究還缺乏充分證據證實霧霾對精神症狀到底有何影響。但從理論上看,空氣環境因素哪怕達到極大值,由於個體已處於病理性(或者質變)狀態,因此對於已經存在的精神疾病症狀,過程性空氣品質變化的影響應該不會太大。倒是季節性的氣候變化(比如春夏、夏秋之交)的影響會更大些。

霧霾是否直接導致精神疾病或者認知功能損害的問題,目前也僅有一些國外的研究報道,尚未形成科學的定論。比如長時間暴露于高空氣污染水準導致實驗白鼠大腦炎性改變及海馬神經細胞突觸減少,並進而産生類抑鬱、認知減退等現象。

也有報道住在空氣中柴油微粒和汞含量最高地區的孕婦,所生孩子患自閉症的概率是住在含量最低地區孕婦的兩倍。還有縱向研究發現汽車尾氣會降低兒童在記憶、語言和非語言智力測試上的得分,以及高污染空氣與自殺率增高之間存在聯繫等。

但以上研究從本質上看,都是污染物先導致生物學損害,然後再繼發性地造成精神障礙。這就是為何兒童、老人、心肺功能缺陷者受影響更大的原因。比如自殺現象增多,具體分析也都主要發生於原有呼吸系統疾病如哮喘等患者中。因此,霧霾可能也還僅是多種誘因之一而已。

此外,心理脆弱敏感的個體對霧霾影響的過度反應,也應當引起重視。比如有國內門戶網站線上調查就顯示:44.87%的人在看到霧霾的時候感到害怕和恐懼、22.43%的人感到焦慮和煩躁,認為在霧霾天裏心情變得比較低落的人的比例高達82.29%。臨床上也確實可以見到因極度的擔心恐懼而出現胸悶、氣緊甚至暈厥等急性焦慮發作的患者,或者因各種軀體不適而老是懷疑自己患上某種“不治之症”的疑病患者。

在這種情況下,霧霾天就是一種直接的心理應激因素,精神障礙則是有心理缺陷的個體對這種環境應激源的病態反應表現。

為什麼應該重視霧霾對心理和精神的影響?霧霾對心理的負面影響是不是一定程度上被大家忽視了? 

霧霾對心理或者精神活動的影響確實應當引起重視。首先,其對正常人群的心理影響可能導致工作、學習等效能降低,人際關係不良(比如在美國芝加哥作的一項研究就曾發現,污染嚴重的地區的暴力犯罪率較低污染地區略高)。其次,長期和嚴重的霧霾等空氣污染可能因生物學損害而導致或者加重敏感人群的焦慮、抑鬱、認知功能障礙等疾病,使軀體疾病的診療更加複雜化,從而進一步加重疾病負擔。因此預防和及時干預因霧霾而“次生”的心理問題或精神障礙,對於個體健康或者軀體疾病的康復都顯得非常重要。

此外,在積極治理的同時,我們也要理性地面對霧霾影響,不能過分誇大其對健康的影響。一是因為在網路時代,情緒的反應很可能群體性相互強化,使原本在少數個體中的異常情緒反應迅速“感染”給群體,從而使心理影響擴大。二是對霧霾的過度渲染或恐懼也可能從心理上刺激某些敏感個體,誘發心理應激反應,造成不必要的健康損害。

面對霧霾天氣的持續,大家應該怎麼做?在什麼情況下應該去就醫? 

天氣或者污染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並非近年來新出現的問題。只不過在不同時期可能影響強度不同,或者大眾關注程度不同而已。隨著科學的發展、認識的提升、以及資訊的公開,這方面的影響可能會持續存在並在一定條件下加重。因此從大眾層面,了解科學的知識是減少恐慌、理性應對的最重要環節。

對個體來説,除了科學應對霧霾對生活、生理狀態的影響外,也要關注其可能帶來的心理影響。首先,適當地作一些行為調整,也許就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規律作息、改善睡眠、在可能的條件下加強運動鍛鍊、多與親朋好友聯繫和交流等。其次,在思維方式上,要主動尋求愉悅和積極的資訊,堅信任何天氣現象都是過程性的、“陽光總在風雨後”。避免過分專注于霧霾現象,更不能讓其左右自己一天的情緒或生活。第三,罹患軀體疾病,尤其是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病的患者,除軀體治療外,還要強化心理評估和相應的治療。最後,如果發現自己情緒焦慮或抑鬱等問題已經顯著影響到日常生活,且持續較長時間(比如2周以上),則有必要及時尋求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幫助。

(原標題為《如何看待霧霾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謝斌 “上海市心理熱線”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