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行業資訊

針對流動兒童父母情緒和心理特點 學校如何提供情緒支援和指導

發佈時間:2023-12-18 09:27:11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趙夢雅 劉晶波

我國目前有一定數量的流動家庭,因為父母需要外出務工,孩子需要跟隨父母經常轉換居住城市或場所。因為自身受教育水準低、缺乏人力支援等,流動兒童父母往往有較重的心理負擔,容易産生消極情緒體驗,影響家庭養育品質和孩子的成長。作為家庭教育的指導者,學校、教師如何對流動家庭提供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與支援?如何幫助流動兒童父母有效管理情緒?這些都是值得思考和關注的問題。

12月11日,昌吉市第五小學學生在踢雪上足球。

幫助流動兒童父母正確認識情緒

流動兒童父母因為社會流動和環境變化,在如何表達情緒、調節情緒方面可能面臨更多困難。這就需要學校、幼兒園或者機構專業人士給予這個群體一些耐心、專業的情緒疏導和支援,從而為流動家庭創造一個更溫暖、更包容的養育氛圍,實現流動兒童和父母更好的社會性成長。

幫助流動兒童父母正確認識情緒,是釋放焦慮、緩解壓力的第一步。首先可以幫助他們認識到,情緒是自然發生的,沒有正確和錯誤之分,情緒也可以幫助自己認清內心的真實情感和想法,從而更好地解決問題。同時可以教給他們一些正確地表達情緒和與人溝通的方法。

比如有的流動兒童父母因為缺乏歸屬感或安全感,喜歡壓抑自己真實的情緒,即使在開心、興奮的時候也比較內斂,可以鼓勵他們真實地表達和放鬆地體驗積極情緒,也不要吝嗇對孩子的表揚,不用過分擔心因為表揚讓孩子得意忘形。當孩子有好的表現時,就及時給予積極反饋。

另外可以教給他們一些與人溝通的方法,比如可以嘗試先站在他人角度來與對方共情,給予彼此一種“我理解,可以繼續聽你説”的語境,然後再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給予非判斷性的情緒表達,儘量避免用評判性的、絕對化的語言,否則會加大溝通的情感成本。

例如孩子到飯點了仍然不想回家,要在外面繼續玩耍,而父母忙於工作或家務急著回家,此時可以這樣和孩子説:“我知道你在外面玩得很開心,可天已經黑了,我要回家做飯,不然我們就餓肚子了,這樣我會很難過。”從而創造一種平等溝通、相互協商的語境,可以給予孩子一定時間來考慮和選擇,而不是直接用行動或者自己搶先回答來表明態度。流動兒童父母在表達自己感受和情緒的同時,也是在給兒童模倣的機會,讓兒童以及身邊的旁觀者知道,情緒是可以討論和分享的,是有助於了解情境和解決問題的。流動兒童父母應該接納自己的情緒,不要因為外界的目光輕易質疑或否定自己。

幫助流動兒童父母管理好情緒

流動兒童父母因為人生地不熟以及“外地人”的社會標簽,不僅在人力支援上處於匱乏狀態,在情緒表達的出口上也是一大難題。誰去聽他們的傾訴、誰去了解他們、誰去支援他們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情緒疏導上,也需要專業人員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指導、服務和支援。

流動兒童父母的情緒大多是在人際互動過程中發生的,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和孩子老師之間、和其他家長之間等,都有可能會圍繞育兒問題産生情緒上的變化和波動。流動兒童父母如何面向不同的人表達自己的需求,如何更好地進行情緒管理、語言表達和行為調整?單方面的培訓學習和理論性的知識輸入難以完全涵蓋和解決這些問題。一是需要提升家校互動的機會和品質,學校、社區需要深入了解流動兒童家庭的真實困境和需求,以開展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指導。二是根據流動兒童父母情緒體驗、行為管理等方面的具體內容和實際情況,在對他們的相關培訓中,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避免知識碎片化、理論與實踐脫鉤的情況,儘量用這些父母能聽懂、好理解的語言和方法進行溝通和培訓。三是強化師資培訓,提升專業指導人員素質,鼓勵社區、居委會、家庭教育指導機構等與開設有相關專業的院校展開闔作,加強專業人員的準入、考核、退出機制,同時為更好地了解和支援流動家庭提供交流平臺。

給予流動兒童父母足夠的指導與支援

在流動家庭中,很多媽媽都是全職媽媽,又因為需要經常搬家,使得這些媽媽與外界的聯繫減弱,不容易建立穩定的人際交往圈。學校應關注流動兒童父母的心理特點、現實困境與流動家庭的養育需求,通過普及養育知識、提供課後服務等,緩解流動兒童父母的養育壓力,同時也可通過各種渠道加強流動兒童父母尤其是全職媽媽群體與社會的交往與聯結。

學校可以設立家長開放日,定期為流動家庭提供相關服務與活動,幫助分擔他們的育兒壓力。同時加強不同家庭之間的溝通和情感互動,為家長之間的交流提供平臺,形成家長之間的相互助力,強化流動兒童父母的社會歸屬感。還可以根據流動家庭的日常作息時間,組織線上線下家長講座或親子活動,鼓勵流動兒童父母表達和分享自己的育兒經歷、情緒體驗與成長變化。可以邀請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專家學者為這些家庭開展有針對性的講座,在育兒、情緒管理、心理諮詢等方面,為流動兒童父母提供有效的指導與支援。

(中國教育報 作者趙夢雅係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劉晶波係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本文係全國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國家一般課題“0—6歲嬰幼兒父母情緒勞動及其支援研究”〔編號:BHA210149〕研究成果 攝影通訊員 楊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