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心理健康服務平臺
首頁  > 熱點觀察

心理諮詢涌入普通中國人生活視野 “叫好不叫座”

發佈時間:2023-12-15 10:37:07 | 來源:中國網心理中國 | 作者:高原

原標題:“叫好不叫座”的心理諮詢

心理學從來沒有輕鬆的時刻,一直在大海裏漂流,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也沒有自己歸屬的彼岸,很難出現現象級的需求

最近十年,以前更多出現在電影裏的心理諮詢,越來越進入普通中國人的生活視野。

心理諮詢平臺“簡單心理”在2021年1月12日發佈了《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這份報告在對4萬多人進行調研後發現,不論什麼年紀、收入、行業或性別,77.54%的來訪者表示,最讓他們苦惱的就是“情緒壓力”,即個體在焦慮或恐懼等情緒的作用下形成的心理緊張反應或狀態。

從數據可以看出,有心理健康障礙的人越來越多,不過,這些人中能夠接受心理治療的並不多,心理諮詢師的水準良莠不齊、高額的心理諮詢費等因素,成了擋在他們前面的一道門。

走進大眾視野

事實上,在我國,心理諮詢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

20世紀80年代,除了醫院外,中國的高校系統首先引進了心理治療與諮詢服務,在那之後,心理諮詢服務才逐漸擴展到社會上。

20世紀90年代初,一些富裕地區開始出現社會心理諮詢機構,優質中小學開始流行設置心理老師。當時這個行業還沒有準入門檻,任何人都能夠成為心理諮詢師。

真正走到官方視野,是在2001年4月,原勞動部推出《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就將心理諮詢正式列入《中國職業大典》。從2002年起,全國統一的職業鑒定考試正式開啟,也就是“國家二/三級心理諮詢師”的考試。

不過,直到6年後,心理諮詢才真正進入大眾視野。

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涌現出了包括抑鬱症在內的各種心理疾病。“也正是這次機會,讓不少人知道了心理學、危機干預、心理諮詢這些概念。”壹心理創始人兼CEO黃偉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以黃偉強為代表的不少人,也正是那一年開始了創業。

此後,2017年,為深化“放管服”改革,國家取消了對心理諮詢師的統一鑒定考試,心理諮詢師退出國家準入類職業資格目錄,相關的水準評價和職業規範交給了市場。

2018年人社部暫停心理諮詢師的考試,官方發佈文件中明確提出的是:“根據國務院‘放管服’的改革要求……不再組織心理諮詢師考試……同時也在文件中指出,行業協會可以自行組織考試認證,報備審批。”文件中並未否定行業協會組織考試。

在黃偉強看來,心理學從來沒有輕鬆的時刻,他把行業發展的階段形容為“奧德賽時期”——一直在大海裏漂流,一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甚至也沒有自己歸屬的彼岸,很難出現現象級的需求。

從現實情況來看,這種判斷有一定根據。

很多人對心理諮詢的認知仍然停留在“聊天”上,既不認可心理諮詢産生的效果,更沒有花錢去購買心理服務的意願。

即便願意消費,心理諮詢在中國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奢侈品”——心理諮詢的平均單價在400元,而通常心理諮詢的設置以周為單位。

不過,與公眾的所認為的“心理諮詢=暴利行業”印象相反,我國大部分心理諮詢機構都不盈利,六成以上處於公益性運營、持平和虧損狀態。

央視財經曾報道過,在有數百家諮詢機構的大城市,新開業的機構前幾個月每月只有一兩個病人。

一項對一千多名重慶市民的調查顯示,市內十家最大的心理諮詢機構,分別只有10%左右的市民聽説過,全市最知名的機構也只有14.8%的人聽説過。

另一項研究則發現,在400位來訪者中,有55.6%的人對諮詢師説的話有所保留,不講真話。對諮詢師的指導,有66.7%的人在執行中會打折扣。

“不願面對醫生”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在國家衛健委2022年舉辦的一場新聞發佈會上指出:“抑鬱症是有明顯的心情不好,要持續一段時間才算是抑鬱症,如果今天因為工作、生活、家庭或者各種各樣的事情不順心,但很快就過去了,這個不需要治療,過去就過去了,就是一個抑鬱的狀態。但持續時間長了,影響我們的工作生活休息,可能就是抑鬱症,需要治療。”

據世衛組織估算,全球共約3.5億名抑鬱症患者,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每年大約有100萬人因為抑鬱症自殺。

在我國,抑鬱症的數量也不樂觀。

《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患抑鬱症人數超過9500萬,這意味著每14個人中就有1個抑鬱症患者。

不過,在一年內被診斷為抑鬱障礙的患者中,僅有9.5%曾接受過衛生服務機構的治療。即使到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就診的抑鬱障礙患者中,也僅有7.1%得到了充分治療。

北京市一家心理諮詢機構的心理諮詢師陳諾告訴《法治週末》記者:“很多人抗拒去醫院心理科,這會令人不適,甚至有人會産生病恥感,他們不願意直面醫生”。

事實上,在確診抑鬱症之前,也有人曾向心理諮詢機構求助。不過很多時候,價格和效果讓部分患者放棄了心理諮詢。

線上諮詢火爆

《法治週末》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線上心理諮詢行業呈爆髮式增長,此類服務受各線上心理諮詢平臺推崇。

心理服務類線上平臺較為火爆的服務屬“即時傾訴”或“心理熱線”,收費通常比專業心理諮詢便宜很多。

例如,網路平臺上的心理諮詢費用每次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時長約50分鐘至60分鐘,而“即時傾訴”收費標準為每次20元到50元,時長約25分鐘至30分鐘。

艾媒諮詢曾經將這類服務定義為“輕諮詢”,認為對於絕大部分用戶來説,拓展自我認知、排解壓力、解決一時情緒問題是主要消費目的。不過,平臺對“即時傾訴”提供者的資質介紹並不嚴謹。

而針對“心理諮詢”與“即時傾訴”區別,一些線上心理諮詢平臺並未盡到解釋責任,或措辭模糊,或需多次點擊才能查看相關解釋。

線上心理諮詢火爆的背後,亦存在諮詢範圍模糊、準入門檻降低、資質認定混亂、隱私易遭洩露等問題。

2021年4月,線上諮詢APP“松果傾訴”因侵害用戶隱私權益並未按要求整改,被工業和資訊化部通報下架。(《法治週末》記者高原)